113天,陈薇在武汉坚守的日子。
为了人民的生命,她想快一点,再快一点。
满头青丝,短短半年就挂上了霜雪。那是一个个不眠日夜留赠的“礼物”。
身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带头人,陈薇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 新华社发
大年初二,1月26日,集合号吹响!陈薇奉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飞赴武汉。
全新的病毒,不可知的风险,必须做最坏打算,预备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疫情暴发,核酸检测能力一时难以跟上,缺口得赶紧补上。
昼夜赶工,陈薇带领团队迅速搭建起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有效缓解了一线检测压力。
新病毒究竟怎样感染到人——搞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有力地阻击疫魔。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陈薇投身到新的阵地中。新冠病毒充满未知,疫苗攻关的方向差之毫厘,就会白白耗费有限的科研资源,错失宝贵时间。
这不仅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做基因工程疫苗!”陈薇挑起千钧重担,“我们有几十年的积累,即使面对未知病毒,也有能力去研究和抵御。”
实验室的灯光通宵长明,一个个夜晚,紧接着一个个白天。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不同学科背景的智慧在这里激荡、碰撞。
如同漆黑漫长的隧道,远远看不见光亮,但陈薇坚信科学的力量。探索、失败、再探索……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在疫苗研发最吃紧的时刻,陈薇信念坚定。三天,五天,采集的血液样本出现了免疫应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一半。
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2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再次领跑世界。临床数据证明,单针接种可使肌体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境外Ⅲ期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
“用最硬核的科技成果,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一次次考验,一次次将得失、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担当。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
1991年,她特招入伍,攻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生物学、医学双博士学位并随后驻守在这里,从此穿上军装,开始了与病毒“共舞”的日子。
2003年,非典暴发,人心惶惶。危急关头,陈薇接到命令,对致病原因及疫苗展开研究。
一头扎进实验室,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随后又证实“重组人干扰素ω”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当干扰素被运送到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手中时,陈薇已经将近100多天没回家,虽然她的家距离实验室只有几公里。
这是一种难以言述的信念。20多年,因为忙,陈薇多年没回过家乡探亲。因为忙,当陈薇的镜头出现在电视里,思母心切的年幼儿子抢先扑上去,亲吻了电视上的妈妈。
2008年汶川地震,她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参与灾后瘟疫防治。北京奥运会,她马不停蹄参与安保工作,成功处置多起生物安全疑似事件。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暴发,为了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和第一手数据,她果断深入非洲疫区,一遍遍攻坚克难,一次次无怨无悔,成功研制疫苗并获批……
面对冷冰冰的仪器,枯燥的数据,科研的道路通常是寂寞的。但想到炭疽、鼠疫以及更多未知的微生物可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风险,铸造“生物盾牌”的强烈使命感油然而生。
曾有人问陈薇,每天和病毒面对面,你怕不怕?陈薇坦然回答: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应该做的!
2020年4月29日,陈薇院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后在武汉第一次做抽血复查检测。人民视觉 赵军/摄
她回访武汉第一批接种疫苗的志愿者,分析抗体有效时长,以积累更多科学数据,让疫苗早日惠及更多民众。
她带出了国家生物危害防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立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体系,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奠定基础。
今年4月,故乡浙江兰溪8万余名中小学生在复课开学前,收到了她的来信:“只有温暖了别人,你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详见2020年第23期《求是》文章《战“疫”英雄》
来源:求是网
策划:魏天舒 曾嘉雯
制作:曾嘉雯
审核:李文阁 闫玉清
监制: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