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一场演讲中说到,“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引起了互联网关于教育的又一轮大讨论。
我在微博上说:“作为刘瑜和周濂的孩子,就注定已经不是普通人了。一个清华大学(副)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吗?你问问清华的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吗?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学习,最后混退学了,至少也是个高晓松。所以,能讲出这个话的人,就绝不普通。有的时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他们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是让你认命!”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突然diss刘瑜?我和刘瑜、她的先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当然都没有过节,相反,我很欣赏她,我也敬佩很多扎实研究学问的教授们。而且刘瑜在演讲中提到的“素质教育让教育成为军备竞赛”这个观点,我也完全赞同。我甚至更进一步地认为,不仅是素质教育,教育减负,也同样是教育“军备竞赛”的促成者。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支持应试教育而反对素质教育?支持加重负担而不是教育减负?完全不是。我完全赞成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素养,科学的、技术的、文学的、艺术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必要接触。我自己也有孩子,我深切希望孩子的负担不要那么重——这应该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我反对的,和刘瑜一样,是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做素质教育,是教育减负减去学校的负担而加重了其他主体的负担。所以我说,教育的“军备竞赛”,是应试教育本质不变的现实下,素质教育和教育减负共同叠加造成的结果。
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否认,除了一些凤毛麟角的家庭之外,目前,以及在我们可以预见的短期内,考试、高考、双一流、985,这些依然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希望经历的教育,也依然是绝大多数孩子走出大山、走出乡村、走出原生家庭的唯一道路。对此,有人可以否认吗?
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优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模式相促进的教育体系。目前有一个我们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我反对刘瑜的地方,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刘瑜找对了问题,看准了病,却开错了药。她知道素质教育是教育“军备竞赛”,然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她开出的药方总结来看是“家长们,你们别太执着了,别争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啊,大家都快乐”。系统化的缺陷,却要求部分家长埋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也是我甘冒大不韪,甚至认为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她的孩子事实上可以说是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最无虞的生活保障。
↑ 截自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演讲视频,源自印象笔记。
张桂梅校长的“孩子们”,她们可以不争不抢什么都有吗?不能,她们争了抢了都不一定有。有些孩子尽全部的力量去争去抢,都不可能得到刘瑜女儿一出生就有的东西,甚至可能达不到刘瑜自己小时候的资源水平。这就是差距。不仅是横向的地理空间上的差距,还有纵向的历史时间上的差距。所以项飙教授在谈到“内卷”时说,我们的竞争不允许失败和退出。对大山里的、农村里的孩子,考试就是没有退路不许失败的竞争环境。
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一面。北京是发展不充分,刘瑜甚至认为是过度教育,但是贵州呢?云南呢?丁真所在的那个小城呢?过度教育这个概念,对他们可就太残忍了。对张桂梅校长的女娃娃们来说,教育本身就可能已经是人生最意外最美好的馈赠,你又怎么忍心告诉她们这是在“物化你”、“不要把自己当做教育竞争的机器人”?
素质教育对北京的孩子来说如果是“军备竞赛”,那对其他相对落后地区的孩子呢?或许就是一道永远跨不进的门槛。钢琴、古筝、笛子、油画、书法、围棋……这是素质教育吗?不,这是大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播种、插秧、割麦子、脱粒、放羊、放牛,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的这些知识,为什么不是“素质”?这是教育的话语权问题。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样的问题。应该关注,对像刘瑜女儿这样的孩子来说,马可能是马术课的道具,而对丁真这样的孩子来说,马是放羊的伙伴。对生活富足的女孩儿来说,油菜花是婺源春天的美景,而对一些农村地区的女孩儿来说,油菜花可能是劳动和生计。
↑ 截自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演讲视频,源自印象笔记。
掌握话语权的人制定了规则,然后发现没有掌握话语权的人居然也可以在这套规则下胜出,或者他们开始尽最大的努力胜出,让自己的孩子忽然之间失去了原来设想的竞争优势,于是站出来大声疾呼:你们不要争啦,不要拼啦,让孩子快快乐乐做一个普通人吧。
这恐怕不行,真的,不行。
作者 储殷(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425万获赞 392.7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