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浦东改革再出发暨浦东开发开放30年纪念论坛”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围绕激发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动能,与会者展开探讨。
论坛由上海高校智库浦东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澎湃新闻、中央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专家服务二分团、民盟上海市委等联合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赵启正是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他在演讲中回顾了浦东建设之初的历程。“黄浦江的鱼是不够浦东吃的,要吃太平洋的鱼。”他介绍说,要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建设首先是确定规划原则,即形态规划服从功能规划,“先想好新区的各个项目要具备什么经济功能,再去设计和建设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要法规和规划先行,要金融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先行,还要严格按规划使用土地,惜土如金”。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每走一步都是法治先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周汉民以“改革要自信、开放要对标、未来要奋发”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浦东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法治先行。要以史为鉴,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未来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引领区的法治建设。谈及未来的发展,周汉民认为浦东新区集“五个中心”于一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这五个方面在立法上都有一定的空间。要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没有法治不行,没有细化的法治不行,没有先进的法治不行。”周汉民说。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一级巡视员,专职副主任武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分别发表主题发言。“加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实现高品质生活。”权衡认为,建设引领区的实质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要做到改革系统集成与制度创新深化,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走向系统集成改革示范,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浦东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联通性、链接性、辐射性和服务能力。严军认为,浦东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聚焦人的感受度,满意度,把教育、医疗、养老、人文等综合环境要素纳入营商环境体系;聚焦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市场主体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开展精准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形成大营商环境体系下的营商环境小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程度给予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各类企业进得去、施展得开;积极争取地方立法权,真正提高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含金量。关注临港新片区发展,武伟和严伟围绕优化产业机构、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培养更多人才等分享观点。严伟建议,强化临港新片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牵头作用,深化基于市场化方式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切实解决产业共性关键难题;推动高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交叉融合;加快孵化体系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为科研人才和团队提供“人才贷”、“人才险”等专业金融服务,疏通双向链接的快车道。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劲松,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平致辞。
举报/反馈

政协联线

5.2万获赞 2.9万粉丝
集宣传学习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
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