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我,才能有爱情,能独立,才能有亲密。
特别喜欢《分手心理学》中说的这句话,对于伴侣相处时,只有拥有自我才能不断重建内心的秩序,才能活出内心的安宁。
而那些冲动的情绪,不仅让感情变得淡漠,还令处于感情漩涡中的两个人不知所措。也可以说感情从甜蜜变淡漠的原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情绪。
“我们分手吧”“好,祝你幸福”
于是在冲动的情绪下,一份曾经爱得炽烈的感情说散说散了,真的做到不念过往了吗?
即便是分手,彼此都想知道一个问题:你真的爱过我吗?或者问:我真的爱过他吗?这时候不是因为还爱着,只是因为不甘心。
那么为什么曾经爱到海枯石烂的爱情,那么轻易就被摧毁了呢?实际上爱情是很难讲清楚的,有些人觉得爱是一种感觉;而有些人爱是宽容和理解,甚至更有一些人认为只要爱过就足够。
只不过无论最后是怎样的结局,都逃不过一个事实:相互厌倦,再不相见。
心理学认为,很多感情之所以造成分手,大部分是因为爱得过于深刻,甚至爱到忘记了自我,而深陷于感情的漩涡中。
这时候最初的激情、亲密和承诺可能就变成了琐碎与无可奈何,然而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影响最大的是彼此怨怼的情绪。
也可以说那些辗转反侧和心动不已变成了不满的情绪后,会产生落差,而这种落差的不断堆积,又造成了感情的一触即发,甚至于分手。
简而言之,当初爱得有多深,分手的时候就会有多决绝和彻底,因为当感情投入过于专注时,越受挫时的心理落差越大。
很多时候的感情并不是因为不爱了,才逐渐变得淡漠,而是因为两人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产生了太多的分歧,而这种分歧也使彼此的意见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冷漠。
而冷漠又影响了感情的温度,最终导致分手,就像敏敏一样。
敏敏当初和男友非常相爱,在她眼里男友不仅体贴而且十分理解自己,所以觉得十分幸福。而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逐渐觉得恋爱的感觉不复存在了。
实际上敏敏的感觉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偏差,爱情心理学认为情侣之间除了亲密、承诺和激情外,最重要的是理解。
也就是说想要维持稳定的感情,最需要的是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共情。换句话说就是伴侣爱上的不是想象中的对方,而是现实中的人和感情。这也就要求懂得感情背后的真实需求,也可以理解为比爱更难的是懂得。
不要只是关注过程,而不问过程中是为了什么?这是大多数甜蜜的爱情最终产生怨怼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感情越来越淡漠的根源。
既然彼此相爱,彼此懂得才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关键,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维持亲密关系?
想要维持亲密关系,除了做自己外,重要的一点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比如说不要从爱或不爱上看感情,而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情绪上的不满,而是要探讨引起感情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上将这种探寻为什么的过程,称为“动机”。也就是说感情为什么会变淡漠?为什么没有了甜蜜的感觉?该怎样重新找回甜蜜?
也可以说只有将问题的关键转移到需求的表达上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产生需求。产生需求就是我们要先问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比如想让对方早点回家,多点关心等;
第二,表达需求。需求找到后,就是要将需求表达出来了,比如说:你能否早点回家。而不是你最近的所作所为太让我失望了;
第三,识别需求。也就是说要甄别需求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如果过分的需求就需要调整,不然说出来对方也做不到;
第四,回应需求。最后就是回应需求了,我们应该明白需求并不是要求,所以要遵循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而不是强迫性的。
这四个方面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基础,也是通向亲密关系的重要步骤,也可以说这四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变淡漠的爱情,只有不愿努力的彼此,感情的淡漠从来不是一天形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感情的变化都是一个过程,而通过认识亲密关系,是可以逐渐改善亲密关系的。
这本《分手心理学》不仅从根源上帮你找到感情问题的根源,也从心理学上分析如何应对感情危机,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更好的相处,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心理学指导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感情中的困惑与难题。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任性或一意孤行,而将原本美好的感情导致渐行渐远。
今日话题:你认为感情变淡是自己的错,还是对方的错?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