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曾名“凤鸣”。赴法留学后,他改名为“风眠”,意为“凭风而眠”。
晚年时有人问起此事,林风眠打趣道:“不叫了,在风里睡觉了。”
今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他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巨匠,一生都为中西艺术的融合探索奋斗。
《摸索》是他的宣言书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他从小喜欢绘画,孩提时代就临摹《芥子园画谱》。中学时,他的作品受到美术老师梁伯聪的赞赏。那个时期,他受传统绘画尤其是岭南派高氏兄弟的画风影响较大,这也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1919年底,林风眠启程赴法留学,他先后入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接受美术教育,在游学德国3年后又回巴黎学习深造。
1922年,20岁出头的林风眠崭露头角,作品《秋》入选巴黎秋季沙龙,令他备受鼓舞。当时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恰逢艺术“大爆炸”时代,在学院之外,各种艺术运动、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林风眠置身其中,如鱼得水,从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咖啡馆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场所中广泛汲取营养,积极拥抱塞尚、马蒂斯、莫迪利亚尼、毕加索等人的新潮艺术,开启了第一次创作高潮。
1924年初,林风眠与留法同学刘既漂、林文铮、吴大羽、王代之等人发起组织“霍普斯会”艺术团体。在林风眠积极参与筹备的斯特拉斯堡“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盛大展览上,他的参展作品多达42件,其中油画14件、彩墨画28件,是众多画家中作品最多的一位。在展览上,巨幅油画《摸索》尤为引人瞩目。该画长四五米,高两米多,创作于柏林游学期间,画面上人物众多。在古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中国的孔子,以及雨果、托尔斯泰等历史上的名人、思想家齐聚一堂,画面宏伟,线条粗犷,色彩阴郁深沉,可谓青年林风眠内心澎湃的宏大叙事。
据说,这件作品是他仅用一天时间创作完成的。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会上,蔡元培对林风眠刮目相看,大为赏识,日后多有提携。
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苏天赐评价:“《摸索》是林风眠的宣言书和墓志铭。他以《摸索》宣告他的人生取向,追蹑他们的脚步,走过他漫长而崎岖的一生。
林风眠 《猫头鹰》
将西方语言与中国元素糅合交织
1926年初,林风眠学成回国,先后就任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校长。他踌躇满志,以艺术报国的救世热心,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创作了《人道》《人类的痛苦》《悲哀》等作品,用画笔表达人类命运的呐喊。这些作品画面笔触粗犷,色调强烈而凝重,气氛沉重而激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林风眠一路颠沛流离,经历迁校奔波和并校辞职,从风光一时的艺专校长变成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孤居重庆时期,中年林风眠不再愤世嫉俗,转而远离现实喧嚣,安于寂寞,以达摩面壁的勇气,大胆尝试中国画的革新探索和实验。他将水墨实验看作一场修行,潜心修炼,勤奋创作,锐意于笔触、线条等水墨基本元素的训练,常常将一个造型、一个构图进行千百次的锤炼。
林风眠的学生李可染回忆:“有一天老师用很流利的线条画马,画得很快,从早到晚画了90张。”
林风眠自信地说:“我要尝试把西方的东西放到东方里,再把东方的放一点到西方。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却放不进去。”他将西方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家的现代绘画语言巧妙地与中国古代民间绘画元素糅合交织,浑然一体,并实现了从水墨画向彩墨画转变的顺利过渡。
有学者评价:战争年代的艰苦探索,林风眠苦心孤诣,孕育了包括花鸟、风景、静物、仕女和戏曲人物各类题材的“林风眠格体”。
林风眠 《琵琶仕女》
凝聚心血的“林氏组合画”
1951年,林风眠离开杭州艺专,定居上海,直到1977年移居香港。二十多年的沪上生活,尽管跌宕起伏,却是林风眠绘画风格的成熟期。
刚到上海时,林风眠经常去看戏,大画戏曲人物,有油画,也有彩墨。他不再局限于对人物形神的传达,而是更大胆地将西方立体主义的风格和剪纸、皮影戏等中国民间艺术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崭新的面目。
《水漫金山》《霸王别姬》等作品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那段时间,林风眠还应美协的安排,到农场、山区、渔场深入生活,采风创作。这类作品虽然是“应命之作”,但林风眠对农村、劳作和田野风光满怀喜悦之情,他运用现实主义的视角,着力刻画土地、天空、田苗、蔬果的色彩,妇女和儿童的平静亲和,将画面处理得稚拙、朴实、饱满,既富有图案化和装饰性,又处处洋溢着画家的真诚和爱心。
在沪生活期间,林风眠的水墨创作再上一层楼,获得巨大成功。最典型的就是他凝聚心血创作的一批“林氏组合画”系列,有静物、花鸟、风景、仕女以及裸女人物等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变化样式,比如花鸟,有树枝上春意绵绵的小鸟,也有暮霭中匆匆飞过的秋鹜,有闲庭信步的白鹭,也有晚归的鱼鹰;风景画里既有绚烂的荷塘、金黄的秋林,又有沉郁孤寂的山色,有时也画月夜的海滩等。对于同一母题,他能分化出许多变体,甚至有晨昏午后时间上的微妙呈现。
由于特殊的原因,林风眠7岁时就与母亲分离,终生未见。因此他对女性、对母爱始终怀有错杂的情感、深切的依恋和绮丽的想象。
林风眠擅画美人图,他的美人图可谓活色生香。他的仕女图更接近传统意蕴,线条秀劲,设色淡雅,颇有民间瓷画的风姿神韵。而他的裸女画法则颇受莫迪利亚尼的影响,充满鲜活脱俗的气息。花卉静物堪称林风眠着意经营的题材,他借鉴了塞尚、马蒂斯等西方画家的静物画样式,非常注重画面的整体构成和颜色的协调明丽,使杯、盘、瓶、花和水果乃至背景精致完美地聚合在一起,达到丰富、多变与微妙的艺术效果,同时蕴涵几何美感。
1977年,林风眠移居香港,自此他的画风更加老辣奔放,恣意纵横,可以看作是其典型时期风格的强化和延续。
林风眠 《独立
“画嘛,乱画嘛!”
林风眠一生致力于对中西艺术的融合探索,读懂他的画,有几点不容忽视:
首先,他的画幅基本采用方形布阵,向四方等量扩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实的内涵表现。在方形画面中,他善于将所有的空间集中调配,或方中有圆,如大理花、绣球花等各式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静物组合,令人感觉饱满热烈;或平远取景,其常见的风景画习惯把主要的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远,平和宁静中蕴涵动势与活力;或均衡布置,他的仕女和静物非常注意左右与上下的均衡,在形、色、线的变化和呼应中达到统一和谐。
林风眠在方形画幅中还擅长图案构成,既爱方圆,也爱锐利,他用心地将所有画面元素服从背后完满的几何秩序。
其次是强调黑白对比,色彩多样统一。林风眠在宣纸上大胆使用黑色,突出黑白对比,竭力发挥黑的效果,用黑背景、黑乌鸦、黑礁石、黑衣女、黑松林,搭配白色局部,比如白衣女、白浪花、白墙、白马,甚至用白色的线条勾勒和点缀。在黑白对照中,他又巧妙地利用浅淡的灰色层次过渡衬托,显得意境孤寂荒寥,仿佛世外桃源,清旷绝俗。在色彩运用上,林风眠自嘲是“好色之徒”,淡妆浓抹,信手拈来,既华丽浓郁,又厚实平淡,一派天真明净,拥有非凡的驾驭能力。
最后,就绘画的思想性而言,在林风眠的作品里洋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浪漫抒情与诗情画意。难怪诗人艾青称赞林风眠是“绘画领域中的抒情诗人”。
据他的学生回忆,林风眠在日常生活中显得胆小,在艺术上却十分大胆,内心坚强。他常对下笔拘谨的学生说:“画嘛,乱画嘛!”他以一生的寂寞耕耘,为中国画的现代探索打开一条新路,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画改革先驱,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源:上观新闻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6万获赞 139.3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