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打击了伊朗核计划,又激化了美伊矛盾,阻止拜登政府与伊朗缓和。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殒命后,虽然伊朗政府第一时间把矛头对准以色列、誓言报复,但对方却似乎没有担责的打算。
28日晚,面对伊朗的指责和世界的怀疑,以色列内阁部长哈扎比表示,对于是谁杀死伊朗顶尖核科学家,他“毫不知情”。
不过,全球各地的以色列大使馆在当天仍上调了警戒级别。据以媒报道,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区已经收到保持警惕的建议……
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被暗杀后,伊朗民众在德黑兰抗议。来源:new york times
1
无人担责
要说谁对伊朗核能力最为忌惮?非以色列无疑。
因此,当国家核项目的灵魂人物离奇身亡后,伊朗近乎本能地把以色列当成“头号嫌疑”。
伊朗有理由这么做。且不论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数十年来的惊人“战绩”,单是数年来,以方已对伊朗核项目的工作人员与设施数度下手。
美以曾靠病毒瘫痪了伊朗约1000台离心机,导致其核项目遭到严重挫败。来源:jpost
人员方面,在法赫里扎德遇刺前,伊朗已有多名核科学家遭到刺杀,其中包括后来任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的费雷顿·阿巴西;情报方面,“摩萨德”组织2018年初曾从伊朗境内偷出多达半吨的核项目机密文件,还曾潜入伊朗核科学家的房间盗取其电脑中的资料;设施方面,最著名的攻击要属使用蠕虫电脑病毒对伊朗铀浓缩活动必不可少的离心机系统展开的打击,这项始于小布什执政时期的活动曾严重制约了伊朗核项目的推进。
因此,尽管以色列官方上下在法赫里扎德死后一片缄默,但据《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情报部门消息人士的话,美方官员也认为以色列是操纵此次刺杀的幕后黑手。
美国白宫和中央情报局虽仍未就此表态,但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编队已接到重返海湾地区的命令。
“尼米兹”号航母刚刚结束与日澳印三国的马拉巴尔军演。来源:seaforces2
最大得利者
如果真是以色列干的,想干嘛?
通过与年初伊朗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之死的比较,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见端倪。
伊朗年初使用大量导弹进行报复,但报复的前提是有明确可信的目标。来源:dailymail
今年年初,伊朗革命卫队著名将领、伊朗中东政策的操盘手之一的苏莱曼尼在邻国首都巴格达死于美国无人机的空袭。除了时间、地点与手法的不同外,两起刺杀还有以下两点重要的不同:
首先,苏莱曼尼死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即高调认领,导致美伊关系极度紧张,伊朗对在伊拉克的美军基地实施大规模导弹袭击。而法赫里扎德死后,虽然伊朗直斥此举为“国家恐怖主义”,美以两国及众多海湾国家却无人敢吱声。
对伊朗导弹实力的恐惧当然是拒不承认的重要原因。以色列军事实力虽然强悍,但是幅员太小,抗打击能力实在有限。
但是政治博弈上的算计同样也很重要。只要不承认,伊朗在拿到切实证据前还可以暂缓行事,或者暗中行事,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而一旦承认,就等于逼迫伊朗展开报复,而且是让全世界肉眼可见的报复——这样的风险,谁都没法承受。
其次,两起刺杀的时机大不相同。
苏莱曼尼遇刺时,美国刚刚进入大选年,总统特朗普为了造势、取悦犹太财团,需要对伊展现强硬立场。同时,亲伊朗武装力量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地频频展开反美活动,也让美国与以色列一拍即合。
但法赫里扎德死时美国大选已基本结束。当选总统拜登在竞选时曾公开表示,如果伊朗遵守伊核协议,那么自己会考虑重返伊核协议。无独有偶,伊朗方面也表示,如果拜登解除对伊制裁,那么伊朗也将遵守伊核协议。
这或许正是以色列不得不下手的原因。
以色列对伊朗核协议十分抵触。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以色列曾向美国展示窃取的伊朗情报,试图说服奥巴马不要相信伊朗,但最终失败,直到特朗普上台后撕毁核协议。现在不让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难道坐等拜登上台后重返核协议吗?
3
精明中有失算
无论以色列可以借此获得多少利益,但精明中也有失算。
第一,把美以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暴露了出来。
过去数年,特朗普政府抛弃了美国政府在巴以问题上长期以来大致平衡的立场,在迁都、约旦河西岸等敏感问题上公开偏袒以色列。但是,美以盟友关系虽然紧密,两国的利益和立场并不总是一致,美国国内也一直有提防被以色列绑架的声音。
外交团队建制派色彩鲜明的拜登显然不会采取特朗普那样的中东政策。如果本次刺杀行为真是以色列所为,那么此举固然可以巩固特朗普时期以方获得的成果,制约拜登改弦更张,但同时也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从拜登的感受想想,他对这样的盟国能有多少好感?
未来数年,一个相对解绑的美以关系,必然会改变中东政治目前的面貌。
第二,以色列聪明,可伊朗也不傻。
伊朗很清楚,以色列是希望把美伊两国拉到冲突的轨道上,从而让美国不得不与以色列紧密捆绑,不给拜登缓和对伊关系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和制裁双重打击下的伊朗,目前最重要的国务仍是经济与民生。否则,伊朗之前也不需要那么急迫地对拜登示好。
伊朗国内反美浪潮汹涌,但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困境。来源:arabnews
下一步,伊朗高层和民间的强硬呼声或许仍不绝于耳,但无论是现有国力,还是实际需要,都不足以支撑伊朗不计后果地展开一场报复。何况,在证据问世前,找谁报复呢?
中国古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伊朗大概率仍会忍到拜登上台,并可能以此次损失作为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变量是,特朗普和以色列会让伊朗如愿吗?
(文中图片GJ、网络综合)
撰稿 杨一帆
编辑 王若弦龚紫珺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下方分享收藏 点赞在看四连击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41万获赞 196.5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