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一篇名为《湖北省希望工程20年杰出人物喻友旺的27年助学路》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出,随后在多个知名网站传播。十天内,300多万人次浏览、点赞和评论,使喻友旺这位荆楚大地上的"慈善之星",一下子被全国和海外所熟知。
国内外各地的网友纷纷留下了评论,现从评论中摘录几则:
"希望这样的共产党员和企业家越来越多,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喻友旺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用自己的言行厚植道德沃土,这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倾情奉献,愿为社会尽心尽力;助力扶贫,响应国家脱贫攻坚。"
"读介绍喻友旺持续几十年捐资助学的文章,如同春听花开,夏赏雨荷,秋采甘果,冬浴暖阳一样惬意。"
"今天读了7日10日《人民日报》上介绍喻友旺27年不间断资助贫困生求学一文,心潮涌起,久久难以平静。推开窗,一轮苍凉老月悬挂中天。回溯自己的大半生,再对比喻友旺的言行,对于我自己是一种精神上的越狱。此时暗下决心,在我有生之年,要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作出点什么。"
"二十七年捐了六千多万,真的是很惊人的数字,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些钱。"
"请问有没有相关渠道?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看到介绍喻友旺的文章,我想起一句话,可以说是对他的真实写照,'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说是'达则兼济天下'。"
"在别人需要的关节点上,一次善意行为帮其实现目标,就会改变他的生命轨迹,造就家人与亲朋意想不到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
"我也每年都有向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很理解喻先生这些行为的意义,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
"喻友旺的善言善举,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是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良知。共产党员中多一些喻友旺这样的党员,社会将更加美好。"
"这篇报道对于'心为物役,必丧心智;心为权役,必丧良心;心为色役,必丧伦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篇警醒开悟行善的好教材。善是承担,善是分享,善是力量。涓涓细流的善,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必将汇聚成江河湖海。"
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网友,看到报道后,寄来了一封信,表达阅后情思。
尊敬的喻先生您好:
我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一名印籍华裔,读完有关您的感人事迹的报道,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动非常,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是上世纪20年代就来印尼的华侨,经过十多年打拼,在那个年代已经积累不少财富。那个时期,中国国内抗日战争也爆发了。尽管我的祖父已经在印尼住了十几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消息不停传来,我的祖父也越来越心焦,他担心祖国从此不复存在。当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不少华侨商人、平民在组织筹款,希望能通过捐钱的方式助力国内的抗战。在和我的祖母商量之后,他们卖了两家店铺和几间房子,我的祖母甚至拿出当初陪嫁的玉手镯和金耳环。尽管那一段时间,家里过得很拮据,我的父亲和他的几个兄弟姐妹连温饱都难以保证,但我的祖父和祖母却没有后悔。
我的大伯说我的祖父那段时间精神十分振奋,在和好友聊天时说:"我为我捐的每一分钱而自豪,每分钱都可能变成一颗杀死敌人的子弹,每分钱都可能保护一方祖国的沃土。只是可惜我没多少钱,要不然我想捐更多。"
虽然我对我的祖父和祖母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但他们的事迹却如同传家宝,在整个家族经久不衰。以前是,现在也是。尽管整个家族在印尼已经生活了将近百年,但我们都记得我们汉族的身份,因此中国也是我们的家乡。家族里陆陆续续有人前往中国,在那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每年重视慈善,并尽绵薄之力,给印尼和中国贫困人口带来帮助。
我仿佛从您身上看到了我祖父的影子,我祖父捐款抗日以救国,喻友旺先生捐款以救助学生求学,你们这份情,都是爱国之心,是一脉相承的。苏世民说过,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任何因信念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他们都是有良心的商人,都具有厚重的家国情怀。这似乎是内化于整个汉文化民族的精神,讲求大义,是一个经常出现英雄的民族。
您从1993到202O年坚持27年资助贫困学生六千多万元人民币,使一万六千多名寒门学生圆读书梦,这种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让我们华人华侨也极为感动。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官位、学位、声望,而是他关注、关爱、关心社会底层弱势群所体现出的品格和德行。中国有句古语:人心是肉长的,就是有肉的温润和血的漫溢。这种底色的善良,不正是蕴含中华文化互帮互助的精髓骨力吗?
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在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广泛传播,每个人都能关心爱护他人,不因种族、国别、阶级而分隔。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和您当面交流,我很想见一下您这位我心中的当代英雄,拯救了成千上万学子的好心人。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
此致
祝福!
一位印尼的中国人
新加坡一位华侨在评论中说:设身处地伸援手是良知,置身事外放高论是无耻。喻友旺先生的言行,恰如墨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个社会永远需要正能量,喻友旺的慈善事业,是给予社会的一份温暖礼物。27年,6000多万人民币,16000余名寒门学子。数字是苍白的,但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故事却是暖心的。27年是一个信念的贯彻,六千多万是汗水的付出和大爱的勇气,一万多位受助学生是一万多个希望被托起。
是什么让喻友旺如此坚定地走慈善之路,又有哪些困阻出现?这些故事曾在喻友旺和贫困生谈心交流时被讲述,而慈善的初心萌芽于五毛钱。
涓涓母爱润初心
屋外人言、狗吠、鸡鸣,屋内喻友旺的母亲张罗着午饭。她把桌上的书本移到床上,叮叮当当放好碗筷。红薯和粥热腾腾地冒着热气,喻友旺在热气后面躲着。"娘……学校……学校又要交资料费了……要……要五毛钱……"一句话裂成一节又一节,跨过热气传到母亲的耳朵里。
屋内此时寂静如深夜。母亲愣了,手中盛粥的勺子停住了,如同冻住一般。两个呼吸的功夫,母亲动了,她放下手中的碗和勺,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站起来冲着喻友旺笑了笑,说:"好,娘晓得了,你快些吃,别一会儿凉了。娘出去一趟,一会儿就回。"
喻友旺呆坐着,望着母亲带上门。光从门缝里穿过,使得屋内腾起的灰尘无处藏匿,一颗颗无力地浮动着。他知道母亲又出去借钱了,他也知道八成是借不到的。
"张姐,在吗?"粗糙的手拍打着粗糙的木板门,母亲微微弯着腰。"吱呀"一声门开了,张姐露出头来。母亲和张姐客套地寒暄了几句,看着时机差不多,母亲的腰更弯了。"张姐,这不友旺学校又要收资料费了嘛,还差五毛钱,家里实在掏不出来了。"母亲的语气甚至透出哭腔来,"您看您家要是有,您能不能借我点,我下半个月一定还您。"
张姐苦笑着说:"友旺他娘,今年收成不好,家家都没啥闲钱。我家也实在掏不出来,要不您上别家去问问,对不起啊。"
母亲脸上挤出一个笑容,说:"没事没事,我再去周叔家问问。谢谢你啊张姐。"
转身离开,母亲又敲响了另一家的门。
从领居家到邻居的邻居家,她陪着笑脸一家家借,换来却是一个又一个的摇头。
母亲挪动着步子回到家,看到桌上饭菜还没动,又看到喻友旺盯着自己的眼神。哭腔掩盖不住地从喉咙里发出来,"饭菜有点……有点凉了,我去热热。"
隔着一堵墙。
墙这边的喻友旺,哭了。那么要强的母亲为了自己,跑出去借钱,她眼神里的愧疚、无奈与红血丝一起混杂在眼眶里。"一个母亲竟然对儿子有了愧疚,为什么会这样……"
墙那边的母亲,也哭了。身为一个母亲,却连孩子的资料费都掏不出来,借也借不到,那么有灵性的眼睛,没有那份为难该多好啊。
母亲挪着步子把饭菜端出来,热气腾腾。依旧是母亲为喻友旺盛饭,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只有二人都红着的眼眶才能印证着刚才一切发生的丝丝痕迹。母子二人就安安静静地吃饭,一句话也没说。
吃过午饭喻友旺又要赶路去学校上晚课了。背上挎包,书本胡乱地塞进包,他心里打着鼓,想着到学校如何跟老师解释没钱交资料费的事情。
前脚跨出门,后脚就被母亲叫住。母亲拿着一个系好的布袋,塞进喻友旺的挎包,又将挎包的扣子好好扣上,拍了拍。"这里面有几斤米,你看到了学校,能不能和老师商量一下,用这米顶替资料费。"母亲说,"千万装好,不要在路上跑掉了!"
喻友旺呆滞地看着包,又呆滞地看向母亲。"快去吧,别迟到了。"母亲又拍了拍他的肩。
"谢谢娘。"说完,喻友旺就快快转身,刚刚迈出几步,又忍不住回头凝视母亲一眼,发现母亲沧桑的脸上,仍有掩饰不住的自责、内疚与无奈。出了村,到了大土路,他的眼泪再也憋不住了,一颗一颗往下掉。他知道这是家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粮食,他知道接下来家里人都要喝米汤,他似乎已经看见了几颗米粒飘在碗里的模样。
母亲眼神里的自责和无奈,像一把把刀扎在心口。这不是书本里的孝子应为,不是自己本意所想。15岁的喻友旺,此刻只想变得强大,强大可以保护母亲,保护天下许多因为供不起孩子读书而自责与内疚的父母。
拳拳善心立志向
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喻友旺因为三分之差,与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巨大的挫折给予了他沉重的打击,但复读对于他来说并不现实,早点承担家庭的责任,是他此时的最大任务。
1979年,喻友旺成为铸造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勤勤恳恳的五年工作,丰富了他的社会经验和眼界。但每天固定的时间地点,他就像一个工厂的零件,日子也似乎一眼就看到了头。他逐渐认识到,一辈子的打工生活会使他幼时的梦想与他渐行渐远。
正如歌曲《不能这样活》的歌词:"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准备后,1984年,喻友旺考取新洲县辛冲镇的干部编制,成为武装部干事,后因业绩突出升任副部长,一干就是9年。
30岁的年纪,喻友旺工作轻松稳定,虽然算不上高薪,但一家温饱至少能保证。尤其祖宗三代都是贫困农家,这份工作已经相当"光宗耀祖"了。虽说紧紧巴巴的生活还能过得去,但是,自己一年到头想给母亲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反复算着那么一点工资的开支,兄弟姐妹但凡有点急需,能帮得上的忙也相当微小,更不用说帮其他乡亲了。
他记得那个背着米袋去换学费的小小少年,记得母亲因无助和愧疚而泪眼婆娑,记得自己曾立誓:要挽救每一个可塑之才,不让金钱的缺乏埋没人才,不让父母因供不起子女读书而愧疚。他明白,目前的自己难以实现这个梦想。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风正盛,"先富带后富"的口号不停被强调。"我去经商了,会不会就有足够的资金去帮助人们?"这个念头出现在喻友旺心中时,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读书、做官,这是中国千年文化所推崇的,在"士农工商"的观念里,商人地位最低。新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也不曾把商人的地位拔高。一个人放弃政府铁饭碗的风光职位,选择前途未卜的下海经商,在常人眼里是很明显的不明智。更何况,此时的喻友旺已经三十了,俗话说"三十而立","我三十岁,才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会不会太冒险了?"他心里想。
心中的矛盾如同一摊烂泥,糊住了喻友旺的精气神,让他喘不过气。15年前,母亲的自责眼神;15年后,母亲的骄傲眼神。是应该继续做这份工作,让母亲满足,还是走其他路,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生活从来不是坦途,但也不会是死胡同。夜里辗转反侧的喻友旺,想到报道里经商成功的人,想到身边经商后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的同乡和好友。"他们都可以,我凭啥不可以?政策这么好,机会这么多,我怎么就一定会失败?"想通了,喻友旺扒开了糊住自己心头的烂泥。
在亲戚朋友的不解中辞职后,喻友旺从武装部的干部到建筑队的泥瓦工。身份落差没有磨灭他的志气,就算是搬砖、和水泥、糊墙,他也没有偷懒和抱怨。衣服上的泥点和汗点,连成四个叫做"天道酬勤"的大字。身不由己是现实的无奈,心不由己则是作茧自缚。从此他留心学习,勤奋努力,终于不到一年就升任项目经理。
然而,瓶颈也没迟到。成为项目经理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喻友旺没拿到一单生意,没赚到一分钱,还倒赔30来万。"我真的走错路了吗?我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我的梦想是不是越来越远?"自我怀疑侵蚀着他的信念。
波涛与坎坷不是主旋律,有济世扶贫心智的人总能攻坚克难。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无论经受多少挫折,喻友旺都初心不改、拼搏向前。正如郑燮在《竹石》一诗中所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95年,喻友旺赚到了下海经商后的第一桶金:50000元人民币。做干部时,一个月也才100来块,5万元对于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己也成了万元户。
一拿到这笔钱,喻友旺就拨出8000元资助村里的40多位老人。
他无法忘记当时一位姓毛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车祸去世,老伴也早早就走了,整个家就她一人,靠着几分薄田勉强度日。当钱被送到她手上时,她泪流满面。
这件事令喻友旺心情异常沉重,也更加坚定了他做慈善的决心。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年拿出一笔钱,专项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
"至少我看见的,我知道的,我有能力帮助他们了"。喻友旺对自己下海的决定和下海后的做法不后悔。但引用当时的一句俏皮话:"万元不算富,十万刚起步",喻友旺的慈善征途才刚刚起步。
孜孜不倦渡学子
1994年,这是喻友旺毅然辞职下海的第二年,他回曲背湖村探望母亲。在和母亲一起吃饭时,听家里人说本村的郭松劲夫妻俩偷偷卖血来供孩子读书,他抬头看着母亲,好似又看见了当年那个泪眼婆娑的身影,他感觉顿时心都在抽搐,一种酸楚填充着他的鼻腔,让他透不过气来。恻隐之心是人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这种道德,才可能产生纯洁而又善良的动机,才能谈及个人的品德的提升与完善。喻友旺立刻放下未吃完的半碗米饭,一路寻问赶到一公里以外的郭家。
远山似在雾中虚无缥缈,几间强撑着的单薄土屋。郭松劲正在田间锄地,就听到邻里大声地喊着,"郭松劲,有人找你?你快回家一趟。"郭松劲满脑子的疑问,谁会平白无故地找他呢。他脑中浮现出孩子的学校,脚底一股凉气传遍全身,学校又要学生交钱?他摇了摇头,赶紧赶回家。
郭松劲心思重重地向喻友旺走近,用着惶恐不安的眼睛盯着眼前这位穿着整洁的男人,不由自主地把手在身上擦了擦。喻友旺看着郭松劲纸片儿似的身子,灰暗的面容,泛白干枯的嘴唇,眼窝深嵌,心里一阵痛楚,不禁扭过脸,眼眸便湿润了,母亲那双充满愧疚的眼睛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喻友旺拉过郭松劲的手,紧紧攥住并承诺道:"以后你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我来承担。你身体本来就不好,怎么还去卖血呢?以后你再有什么困难,你就只管找我。"说完,他掏出钱包里的钱,又站起来在身上反复摸了又摸,确认没钱后,拿出自己的名片并叮嘱道,"以后有困难和我打电话联系。"一沓红钞在手里微微抖动着,郭松劲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布满沟壑的脸上滚落下来,声音像受惊蜂儿颤抖的薄薄羽翅。"好人啦,我们全家一辈子不能忘的恩人。"喻友旺含着泪的眼睛看着他,这之中的眼神,既有怜悯与怜惜,又有鼓励与希望,也有嘱托。
郭松劲目送着喻友旺渐远的那一刻,好似田间吹来一阵春风,使郭松劲嗅到一点生命的气息,很新鲜,很细微,并且很温暖。在这种感觉里,你可以想到路边的野桃花吐蕊了,雨后的春笋冒出头了,河边的枯柳条钻出了嫩绿尖。
春风吹动着喻友旺的衣领,也吹乱了他回家路上的思绪,拨动他的心弦,敲响那"五毛钱"带给他心灵拷问的沉重钟声。就像琼瑶在追忆平鑫涛中所言,他反问着自己,那"五毛钱"的遭遇,是我的'命'?还是我的'缘'?或是我的'劫'?人生,不就是这三样东西组成的吗?当年母亲流泪不正是为我读书没钱么?现在乡亲卖血,不正是供孩子上学么?若我能够多帮帮这类孩子,不就是帮助更多的母亲,让她们少流泪、不流泪。
1996年,对于喻耀华一家来说,是大落大起的一年。
喻耀华四十多岁,小时候因为干重活,左腿落下残疾,妻子也是体弱多病,每天吃的药比吃的饭都多。夫妻二人没有办法出去打工,只能在老家种地,这种看天吃饭的日子当然是没有保障的。但好在夫妻二人的两个女儿都很争气,老大比老二大三岁,在学校的同年级里都是名列前茅。
1996年,老大准备高考,老二要准备中考,两个人都有机会考上很好的学校,本来很高兴的事情,对于喻耀华一家来说,却喜忧参半。他很开心看到两个孩子都是优秀生,但家里的条件实在无法支持他们都读下去,家里很多东西没有添置,很多之前添置的东西也被卖掉。
还是1996年,正月还未过半,寒假马上就要结束,也意味着学费该交了。一直把这事儿揣在心里的喻耀华两口子,连亲戚都不敢随意走动,就怕送礼花大钱,年夜饭也朴素得不像话,一张小桌上全是素菜。他们只希望节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是孩子的一节课、一支笔。然而,一切都只是杯水车薪。当得知具体的学费数目时,二人眼前一顿发黑,只觉得那不是钱数,是大山,是压在心头、压在喉咙口,让人窒息的石块。
开学前夜,元宵将至。吃完最后一口年前置办的年货,喻耀华把两个女儿留住,妻子早早去灶房收拾了。"你们马上要开学了,学费也要交了,但今年爹真的没啥钱了。你们娘吃药治病得花钱,家里年初买种子也要钱。亲戚邻居能借的,爹娘也都借了,还有一大笔欠款今年得还。"喻耀华说到这,顿了一下。他深吸一口气,转身从神台下的柜子里拿出两根香。"要是还有门路,爹也不想这样,但爹真的……真的没办法了。"哭腔从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口中传出来,两个女儿似乎知道要发生什么了,二人互相看了一眼,瞪大着眼睛望着他们的父亲。"这根是老大的,这根是老二的。哪根先灭,哪个……哪个就……就不能上学了。家里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你们别怪爹。"
喻耀华的妻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从灶房出来,贴在门框边上,无力、绝望、心痛。
香被点燃了,缕缕青烟飘开,祭祀着某个孩子可能失去的前途。
老大把脸上的眼泪一抹,站起来就要去把火光掐灭。喻耀华拦住她,二人用力地扳着手腕。"爹,你让我把我的掐了,我不读了,我读这么多已经够了。妹妹还小,她又聪明,她读出来肯定比我有出息,"老大哭喊着,抢着要去把那微弱的火光掐灭。
母亲这时候过来抱住老大,嘴巴里不住地嘟囔着:"闺女啊,爹娘对不起你啊!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老二捂着脸,泪水从手指缝里不断地渗出来。"姐姐都读到高三了,还有三四年她就能读出来了。供姐姐比供我花的钱更少,我不读了,让姐姐读,姐姐读完我再读也不迟啊。"
"你说什么呢,你有几年能耗?我现在出去挣钱比你挣得多,爹妈也能轻松。你出去能干嘛,你能赚多少?我是你姐,你得听我的。"大女儿转头对妹妹喊道。
"我不!等我读出来还有好多年,你的路快走完了,现在不读了,之前的钱都白花了。"老二擦着鼻涕和眼泪,对着姐姐吼了回去。
他们生气,生气为什么姐妹这么轻易地就要放弃机会,生气为什么自己要花这么多钱。一家四口此刻都成了泪人,抱成一团。一旁的香慢慢燃烧,香灰一颗颗落下,最后哪根先熄灭,也没人知道。因为泪水模糊了每一个视线,痛苦掩盖了外界,每个人心里都痛,心里都苦。
正月里是新年,家家阖家团圆,笑语欢声充斥家家户户。喻耀华一家的哭声仿佛极为不和谐的一个音调,引来了邻居的关心。左邻右户听到喻耀华家的哭声,以为发生大事,有人从饭桌上急忙赶来,手里还拿着筷子,有人从床上爬下来,披着大棉衣。一群人分开安慰喻耀华一家四口,最后从小女儿嘴巴里,才问出来究竟发生了什么。邻居们听完都沉默了,因为他们每家每户,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整个房间坐满了人,却只剩下衣物摩擦声、叹气声和抽泣声。
最后在喻耀华的艰难抉择下,决定还是继续供老大读书,老二暂时在家务农。
同村的喻友旺此时也正在村里走亲戚,白天听说了喻耀华一家昨晚"抓阄"事件,顿时心痛不已,因为自己一家也曾被区区五毛钱难得发愁,难找出路。喻友旺连忙终止了走亲戚的计划,赶回家把带回来的钱整理了一下,原本拿来发压岁钱的钱也都拿出来,就急忙赶到喻耀华的家。
"华哥,您在家吗?"喻友旺在家门外喊道。
"哟,友旺来了啊,快进来快进来。"喻耀华从房里走出来,招呼着。接连几天忧心忡忡,又经过昨晚通过的选择,他的脸色看起来很差。
"华哥,昨天您家的事儿我都听说了。"喻友旺一坐下来,就直奔主题。"我小时候也因为没钱读书,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都辍学了,甚至这样,我还经常交不上钱。您能供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了。"说着他拍了拍喻耀华的肩膀,这个男人的肩膀承受了太多,坚硬、厚实。
"华哥,我这些年在外面打拼,也闯出了些名堂。现在我想着,两个孩子的学费我全包了,一直到大学毕业。"喻友旺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同时把怀里的几千块钱拿出来,递到了喻耀华桌边。"这些钱您先拿着交学费,不够我再给,我决不食言。"
喻耀华盯着这厚厚的一叠钱,又盯着喻友旺诚挚的眼神,嘴唇不住地抖动,手也抖动起来。"友旺啊,真的吗?你说的是真的吗?真的可以吗?毕竟你也才……才刚出去,真的吗?"喻耀华语气里充斥着不可思议,仿佛这是一场梦。"真的,供两个孩子读书,我供得起,您不用担心,他们都可以顺顺利利读完大学的。"喻友旺肯定的语气和肯定的眼神,成了这飘摇家庭里最坚实的房柱。
"谢谢啊,谢谢啊,友旺啊,你救了我们一家啊。老大老二快出来谢谢你旺叔。"喻耀华激动地站起来,紧紧捏着喻友旺的手。早在门帘后偷看的两个孩子蹦着出来,脸上是止不住的泪水,一出来就"扑通"一声跪在喻友旺脚边,嘴里一口一句"谢谢"。
喻友旺吓得忙跳起来,扶起两个孩子说:"都是乡里乡亲,互相提一把是应该的。你们好好学习,就是对你们爹娘最好的报答。你两只管好好读书,费用的事情叔叔来。"
喻友旺后来没有食言,他每年按时将学费和部分生活费送到喻耀华家,一直到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这一笔财富,挽救了一个家庭和两个孩子的一生,这一笔财富也成为心田,将善意孕育在喻耀华一家。
夜深人静时,工作闲暇时,喻友旺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报纸。除了了解热点新闻,还细心寻找着贫困的县区、受难的灾区,和一个个无助而迷茫的孩子。
在2018年深秋的晚上,喻友旺从报纸上看到一名武汉市新洲区的12岁小女孩徐家珍,不幸患上了先天性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症合并神经源性膀胱,这种病无法自主排尿,极易引发泌尿道感染和慢性肾衰竭,最好的治疗办法便是腹膜透析治疗。徐家珍只能白天上课,晚上做腹膜透析,一个月就需要大概5000元。家里人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借了30多万元的外债,徐家珍的父母只能去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照顾。
喻友旺心里一震,急忙放下报纸,拿起电话,熟练地拨通电话联系帮扶组织。在得知徐家珍的住址和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后,喻友旺放下电话,点起了一根烟。"她现在是不是正在医院做透析?这么小的孩子一定会哭吧?晚上忍受治疗,白天上学一定很辛苦吧?"喻友旺心里想着,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天未大亮,喻友旺就已经在去新洲的路上了,他想早点见到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在街道里不停寻找打听,喻友旺终于见到徐家珍。她裹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帽子和口罩,脸色苍白,身形消瘦。喻友旺心里扯着一疼,他摸了摸徐家珍的小手,问她在读什么书,最近什么事情最开心。
喻友旺想多陪她一会儿,又担心太久的聊天会让她太劳累。于是他向徐家珍的爷爷徐繁强了解她的生活细节。在半个多小时的聊天和不断宽慰后,喻友旺递上了2万元的现金。"好好照顾徐家珍,你们一家人都是好样的,都会过去的。"喻友旺看着对面这个男人眼里的眼眶渐红,更加紧紧地握着了他的手。
一年年过去,喻友旺捐款助学的事迹也越来越为人熟知。
他参与建设新洲区的"爱心银行",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仅仅两年便募捐到7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使新州区区没有一个大学生因没钱而失学。
2003年,喻友旺捐款20万,帮扶了40人。
2004年,喻友旺通过媒体发布的"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主动捐出20多万元,帮扶41位贫困生。
2005年,喻友旺又捐出30多万。
2006年,捐出50多万元,资助100名贫困学生。
……
截至2020年,喻友旺捐资六千余万,资助上万名贫困生上学。
几十年来,喻友旺一直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以湖北为主要阵地,每年为家庭困难的高考生送去及时雨。
十几年来,喻友旺私家车没换过,朋友们穿着上千上万的名牌衣服,他最贵的衣服也不过600元出头。
不了解喻友旺的人,以为他是特别有钱的大老板,每年捐几百万助学只是九牛一毛。"实际上我只是一个包工头,一个项目经理。"喻友旺说,"如果不算那些还没有结清的工程尾款,除去我的个人开销,这些年来,我几乎捐出了自己全部家当。"
喻友旺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跟着他从事建筑行业,在喻友旺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下,他也跟随者父亲一块儿,热衷于慈善事业。有一年,喻友旺善款还差30万,喻友旺的儿子连跑四家银行为父亲筹措善款。
儿子渐渐长大了,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想要在武汉买套房子。作为父亲,喻友旺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成家立业。打开存折,却发现上面的钱连首付都不够,最后是喻友旺不得不找朋友周转,才付儿子房子的首付款。
星星之火可燎原
喻友旺的善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慈善行为的微风中散播在社会的沃土里,在滋润里生长,茂盛一大片荒芜的土地。
2012年7月,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边远山村里,烈阳灼烤大地,热风挟着黑蝉疯狗般撕扯的嗓音,冲击着这个氤氲着紧张气息的小屋。一张张黑红的脸,围盯着邓杰文绷紧的额头,一双双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整个世界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却又静极了。
在干嘛呢?
邓杰文正拿着他爸爸那只屏幕破碎得不堪入目,但迟迟不见换掉的手机,小心翼翼地输入自己的报名号。空气好似凝固般,听不到任何声音,只听得见邓杰文的心跳,速度逐渐加快,周身的血液在血管通道里以冲刺的速度向心脏处奔去,心也好似跳到嗓子眼处了。
一秒、两秒、三秒……
可手机的页面还在跳转中。
"我会被清华大学录取吗?""如果没有录取怎么办?""老天爷应该不会对我开玩笑的。"他的喉头不断鼓动着,额头已经出现了一层细密的汗珠,脑中的疑问催促他不断加粗的呼吸,他闭着眼睛硬憋着一口气,然后又极目睁开"视死如归"般地盯着手机上的屏幕,当看到录取学校一栏里赫然写着"清华大学"时,他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一旁的父母可不会窥探孩子脸上的表情,只是用着焦急如焚地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催问,"什么大学?""什么大学?"
"清华大学。"这时他的嘴角扬起不经意的、得意骄傲的笑,两颊飞起了淡淡的红晕。仿佛间,他现在已走进那个令他梦牵魂萦的地方,那个雕梁画栋中西合璧梦想启航的地方。
母亲赶紧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祖先保佑,祖先保佑。"随后微闭着眼睛。父亲显得波澜不惊。"没想到我儿子这么厉害啊!"然后用那双布满硬茧的手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子,好样的,你为祖先们争光了,为山里的乡亲们争光了。"
当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这个平静的小村庄时,就像一道惊雷震惊了所有人的心。村里出现了状元郎,本村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县委书记、村委书记、村长等干部领着一批人敲锣打鼓,赶来祝贺,连着几天,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都拖着红艳艳的鞭炮赶来家中道贺,想为自己的孩子沾沾喜气。狭小的屋子被赶来祝贺的人挤得膨胀,而鞭炮烟雾久久弥漫缭绕在空气中,数天之后才肯舍得散去。一切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夜深,人静。夜间的风吹起了门外鞭炮留下的红纸屑,飘起又落下。
土墙环壁,邓杰文的父亲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却始终无法睡着。他推搡着睡在一旁妻子的肩膀,轻声地问道:"睡着了吗?"妻子翻过身来,摇了摇头。空气又安静了,安静到令人窒息。两人平躺在木板床上,呆呆地看着稀稀疏疏的土瓦间泻下的白色月光,怀着共同的心事,透着清凉,这个夜晚他们又失眠了。邓杰文也是整夜无法安眠,上学与不上学的矛盾,成为堵在他心中迟迟无法化开的死结。
贫穷不是罪恶,但贫穷却会制造罪恶。贫穷会把最优秀的人才扼杀在摇篮中,也会把未来的天才变成愚民或恶魔。邓杰文接下来几天,如往常一样帮助父母打理农田,但心里却纠结得如麻花般。他想去上学,因为只有上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想去上学,因为上学就要借钱,自己的父母已经没有必要再为自己承受更多,而且这钱也很难还得上。父母被面朝黄土背朝天折磨得变了样,黝黑、粗糙的皮肤,腿上根根静脉突起,他心疼。
夜夜难眠。开学时间越来越近,学费越来越难筹,整个家庭充斥着焦虑和不安。
到了八月下旬的午后,一家人正在地里给干的蔫吧的菜浇水,希望早早收工躲过热的喘不过气的农田。"老邓,教育局来人啦!正在你家门口等着呢。"隔壁的徐叔隔着地头叫到。"好嘞,晓得了,谢谢啊。"邓杰文的父亲回道。一家人快快把桶里的水泼光,扛着农具就往家里赶。
一回到家,就看见门口站着两位衣着整齐的人。邓杰文的父亲上前招呼道:"领导好!请问你们今儿过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您好您好!请问您是邓杰文的父亲吗?"二人中个高的那位回问道。
"啊!对对!我就是!"
"那后面这个小伙子就是邓杰文了吧!真是一表人才!"
"哎呀哪里哪里,都是学校的栽培。"父亲望着身后害羞的邓杰文回复道。
"今儿来主要是给你们送钱的。"
"送啥钱?"一家三口齐问道。
"这不是知道你们家比较困难,邓杰文这孩子又这么争气,我们就上报了你们家的情况,一位叫喻友旺的武汉企业家知道后,就把善款通过我们教育局给你们。"
一家三口愣在那儿,仿佛做梦一般。"这钱你们收好,别担心。社会上的好人这么多,他们愿意帮助你们,好好上学哈,孩子。"教育局的人拍了拍邓杰文的肩,转身就走了,去往另一个乡镇贫困家庭代喻友旺送上助学金。
震惊来的太突然,一家人甚至忘了请二人进去坐一坐,但此时三人的内心翻江倒海,已经忘记其它。
夜深,人静。窗外明月高悬,云彩妆点星空。
两口子还是睡不着。"你说那个叫喻友旺的企业家是不是很有钱啊,所以才有这么多钱拿来做善事?"母亲问道。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毕竟他给我们家的钱,就比我们一家几年赚的都多。这种好人老天也会善待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去感谢他。"隔壁的邓杰文也睡不着,因为他内心太激动了。从下午知道消息到现在,他的心都是激动的。清华园,书本里的北京,自己马上就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荒废。真希望以后有机会去见见帮助我的喻友旺先生啊。"邓杰文想着。
两年后,二零一四年八月上旬,燥风从窗户的缝隙间钻入,办公桌上堆着高高的一叠信件,一封绘着清华大学的校门、鼓得满满的白色信封——感恩、热情、理想。寄件人正是邓杰文,而收件人正是喻友旺。
信中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喻伯伯:
您好,我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邓杰文,两年前在我进入大学之时获得了您无私的帮助。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我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我来自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初入大学的我内心并不自信,一方面是因为高额的学杂费加重了父母身上的重担,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感觉到自己的综合能力还有所欠缺。那时,是您无私的关爱让我心中充满了希望,您的帮助解决了我学杂费上的困难,减轻了我父母身上的重担,看着他们不用再为我日夜操劳,我的内心也不再压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积极融入到大学生活。
您的慈善精神是一份恩情,也是一份激励。它太厚重了,我一个人难以承受,因此我在努力学习之外,还想把您给予我的精神也传播出去。
这学期我担任了爱心部部长,开始组织并带领着社员们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传播关爱。大二下学期,我从两百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成为校园公益的引领者。在刚刚结束的大二的期末考试中,我以学分90.3 排名系第三名。
这些岁月里,是您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支持我披荆斩棘, 勇往直前。我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来回报父母,回报像您这样给予我帮助的爱心人士,回报社会。
此致
敬礼
邓杰文
"平时每到节假日,很多孩子也会给我来信,有时也会跟我聊他们的近况。当得知他们刻苦勤奋学习,尤其是了解到他们之中有的利用节假日兼职,有的从事公益活动,我就特别开心。一个贫困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仅会使这个家庭在物质上脱贫,也会促进精神上的脱贫,更能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喻友旺说。
有一次他前往大山深处的十堰市竹溪县的乡村学校捐款,并做了一场题为"如何做一名毛主席提倡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分享会"。
在分享会途中,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他改编了《月之故乡》的歌词,想把它献给可亲可敬的喻伯伯,校长连忙把他请上了台。他说:"我把喻伯伯比作天上的星星:
天上有颗星星
地上有颗星星
此时
天上的星星在地上
地上的星星在天上
我抬头望天上
低头看地上
一个在梦里
一个在心上"
那一刻,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多年来,喻友旺不仅仅捐钱捐物助困扶贫,还坚持与贫困生面对面交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历史上贤才俊杰的事例,为他们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把孩子们精神上的缺失也填充起来。
2012年5月,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正在中国地质大学户外运动专业读研的陈晨,从珠峰登顶归来,给喻友旺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谢谢喻总,是您的言行,让我懂得思想升华、人格独立、灵魂觉醒的重要性。5年来我一直很努力,常怀感恩之心,今天我以登顶珠峰的成绩向您汇报"。此时,喻友旺才记起来她是受助对象之一。他当即回复短信:"孩子,我跟你一样高兴,祝你登得更高,做得更好"!
姜武云是喻友旺2002年资助的对象之一,他给喻友旺来信说:"每个人在无能为力时,对希望的渴望必定是刻骨铭心的。您的资助和教诲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所以在几次获得了奖学金后,我都先后捐助了50元、100元给刚进大学的贫困新生。"
姜武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在给喻友旺的又一封来信中写道:
喻伯伯您好!
我是您曾经资助的大学生姜武云,不知您是否记得?我现在调回恒大地产武汉公司工作,看到新八集团是我所负责项目的合作施工单位,回想到当年您的无私资助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高兴之余非常感怀。
受到您的感染,我毕业后将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就捐助给了困难的同学。到现在,我仍每年都会拿出5000元用于助学。
希望能将您带给我的善意传播给更多人,也不辜负您当时给予的恩情!
再次谢谢您!希望喻伯伯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武汉理工大学的周金,也是喻友旺资助的对象。上了大学后,她一直记得自己是受人帮助,才能安心读书。在班级里,她努力学习,凭借优越的成绩申请到了多项助学金、奖学金。没有课的时候,她也会去做兼职,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这笔钱也可以拿来补贴家用。虽然不停在创造财富,周金的生活仍然比较拮据。身边的同学拿着新款的手机,自己的手机仍是几年前那一款。身边的人穿着这个季度最新潮的衣服,自己的衣服仍然是高中那几件。
但每次听闻捐款活动,周金都会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带头捐出。或许对于受助者来说,这么一笔钱的帮助不会很大,但每一笔钱,原本可以变成周金的一件衣服、一双鞋子或一个生日蛋糕。她自从受助上大学后,就暗下决心,要将喻友旺的爱心善举继承和发扬。
看着这些后辈领会自己做善事的目的,并同样地践行,喻友旺很欣慰。他在给孩子们的回信中写道:"我不希望你们对我有这种感恩的心态,我也不希望受过我帮助的贫困生回报我。我只希望,大家能将感恩的心转化为一种爱心,去帮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让人间更温暖,社会更和谐。"
一心助学终不悔,赤子情怀薪火传。喻友旺坚持扶贫助困,他身边的人也深受他精神的鼓舞。
董事长刘先成就是喻友旺的坚定支持者,10多年前就在集团内将喻友旺树为标杆,并将"造最好质量的房子,做最有爱心的企业"作为企业理念并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争做中国最有爱心的建筑企业"!
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刘先成说:"马上到开学季了,又有很大一批家庭在愁学费。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孩子十几年,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绝对不能让这几万块钱击垮一个家庭全员十几年的努力。我提议我们再进行募捐,善款全部用于资助没钱上学的大学生!"
话音刚落,喻友旺就站起来说:"我捐50万,马上能打到账上!"场上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一阵长久的掌声。因为喻友旺并不是在场最有钱的股东,而且平日里他已经捐出不少钱去资助贫困生,这50万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紧接着募捐会场沸腾起来了。"我捐1万!" 场上又是掌声一片。认捐的声音来自一个参加股东大会的普通职工,他一年的工资可能也才十几万出头。 "我捐10万!""我捐3万!""我捐8000!"……声音此起彼伏,负责记录的员工都快忙不过来了。
刘先成的电话铃声响起,只听电话那头说:"刘总,我因为出差没能来开会,但我听说你们在募捐,我作为股东,捐5万。"刘先成脸上浮现的是难以控制的开心与自豪。他对记录员说:"程总刚刚打电话跟我说,他要捐5万。"一阵掌声再次响起。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不停有人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是未能来参会的股东和部分职工,他们都通过电话委托他人代为募捐。
这场股东大会结束后,一次性共募集助学款190余万元。
在新八建集团内部,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及一大批高管,早己成为喻友旺慈善路上的知己,而真正的知已是一份懂得、一份相知、一种共呜、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一种初心的实践。大家同心协力抓住开学报到前的机会,通过当地教育局、民政局,把善款及时发放到贫困生手中,从 2006 年一直到如今,他们一直资助贫困大学生,创造着企业不平凡的社会价值。在喻友旺的影响下,这个集团从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到项目经理和普通员工,年年都组织多次慈善活动,该集团慈善公益捐款至今已累计达1亿多元。截至近年,该公司向社会捐资捐款累计多达 1.2 亿多元,资助了 22000 多名贫困大学生,先后被评选为武汉市十大爱心企业、湖北省十大爱心企业、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喻友旺不是最有钱的企业家,却立志成为最有爱心的企业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他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将善意的种子播种到他人心怀。将个人的小善传播为社会的大善。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如喻友旺这样的一大批人,已将善心、善念、善行的种子撒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作者:熊旻昱、刘欢、黄山、指导老师洪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