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小心“随波被卷”。
文| 吕方
编辑 |黄臻曜 薇薇子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内卷不是个新概念,这个原本生僻的学术字眼,在各种霸屏后,变得越来越日常用语了。
作为人类学术语,内卷指的是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套用到真实的职场状态中,那就是,上名校-去大厂-户口学区房-继续“鸡”娃上名校……大家都在同一套市场竞争机制里无限循环,还不被允许失败和退出。
内卷在”打工人“中狂刷的这波存在感,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今年整体就业市场存在的特殊性。
疫情的发生,很多公司的发展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一方面不会大规模招人,另一方面薪资也没有往期给的高,对人才的要求却是不降反增,就业形势本身就格外艰难,“内卷”也随即在各个职场的各个层面上发生了。
以学生群体为例,直接的体现是工作不好找了,史上最难就业季。清华北大这些好学校的学生拿走了一些985、211学校学生的部分Offer,重点一本的又拿走了普通一本学生的机会,依次类推。再加上很多海外人才也出现回流,整个学生职场的内卷化雪上加霜。
职场中人感受到的则是,内部工作不好干,但又轻易不敢辞职。疫情下原本可以容纳很多人才的创业公司倒下,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在招人。而大型企业招人要求相对来说也会更高。
除此之外,相对一线城市来说,二三线城市的职场人更容易出现内卷化。因为一线城市很多人压力更大,危机感也会更强。且一线城市普遍属于总公司,员工更能接触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更有动力去尝试新的东西,但在二三线城市往往是接受总部的指示,所做的事情往往非常细节和重复,更容易被取代掉。
狼多肉少的激烈内部竞争、重复的工作内容、不成正比的收入回报、无意义的加班……内卷似乎已经席卷了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地域的职场人。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
超9成人感觉自己被“卷”住了
36氪在全网发起了一项小调查,收集并整理了一份由340份受访者组成的“当代职场人内卷图鉴”,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眼中的职场内卷到底是什么,以及大家是如何与之共处或逃离的。
据36氪调查结果显示,职场中不同程度感受到内卷的受访者占比高达96.76%,其中陷入严重内卷并影响到工作的受访者有16.18%,而完全没有感受到内卷的职场人仅有3.24%。
“内卷”程度
当谈到职场中经常出现的内卷现象,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觉得工作重复无没有意义、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加班严重是“职场内卷”三座大山。
在关于职场态度的问答里,态度消极甚至想要逃离职场的受访者和态度相对积极的比例几乎持平,分别占到38.53%和39.12%,另外22.35%的受访者对此没有明确态度。
职场中的内卷现象
而在谈及哪些因素是你理想的职场环境时,工作的发展前景被最多提及,工作环境和稳定性、行业社会地位及薪酬福利也是受访者相对重视的选项。相对应的在回答“什么是你的工作动力”时,生活、经济压力毫无悬念的排在了第一,第二、第三分别是事业成就感和对自我技能的提升。
持续工作的动力
逃离“内卷”的少数派
“打工累吗?累。但是我不能哭,因为骑电动车的时候擦眼泪不安全。”
“只要我够努力,老板一定会过上他想要的生活。早安打工人!”
除了在网上疯狂吐槽以外,职场人如何逃离内卷?
我们采访了几位“卷”外人,看他们如何在职场千军万马独木桥之外,给自己找到一条新的路。
01
作为程序员,我的头发还比较多
但一头自来卷也快变内卷了
我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路都在北京非常好的学校就读,但我的成绩并不是好学生的范本,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就拿我所了解的本科保研“争夺战”来说,活脱脱的学校内卷。
保研名额本来就是狼多肉少,希望保研的同学除了自己本身学习要努力以外,还要想办法去了解排名在你上面的人加了多少分数,打听哪个同学去了哪个大学的夏令营,又累又勾心斗角。我开始意识到大家都在挤破头走的这条路可能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大四实习的时候我在一家互联网知名大厂做程序员,体验过10*10*5.5的工作节奏,虽然只是个实习生,但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不比全职的同事们少。这份“职场”初体验让我再一次思考我内心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大厂缺点没别的,就是纯粹的累。
所以毕业后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干脆找了家相对小的创业公司,虽然工资甚至和我此前实习时候持平,但休息时间却是程序员这个职业里相对自由和充足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可惜,我是不是不思进取,浪费了自己的专业或者能力什么的。我觉得并不存在所谓的“放弃一条本该走的路”,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都走在正确的路上,现在我有选择自己那条路的权利和自由。当然大背景是我并没有过大的经济压力,有选择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
工作之外,我还有个身份是专业足球裁判,有证可以吹比赛的那种。周末的时候我会把生活填满,吹哨,踢球或者去健身,总之不能让工作占据我的全部。
最近我的新爱好是作为脱口秀新人去讲开放麦。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但我在工作中时常会有讨好别人的感觉。而脱口秀就像另一个自我的出口,让我能勇敢和直接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洞察讲出来,用共识切到大家认可的点,然后大家会心一笑。
不过我还是很分得清什么是我的人生主线,什么是支线。我肯定不会为了一场脱口秀或者一场足球放弃工作,就算我再不喜欢也不可能放弃职场,那是让我持续成长和发展的东西。至于其他的爱好,我心里明白,它们只是间歇的补充快乐和充实生活。
但如果有一天我讲脱口秀火了,说不定也会立马跑去跟工作中的老板辞职,谁知道呢。
02
5年换了10几份工作
我终于不再习惯性逃离职场
毕业5年,我前前后后大概换了10多份工作。
既有会计师事务所、互联网公司、大国企这些正常上班的“正经公司”,也有作为自由职业者在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营利组织(NPO)里做项目的经历,当然也有很跳脱的旅行中途兼职,比如旅行翻译、餐厅帮厨服务员、农场采摘员。
基本上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长,短的3个月,最长一年半。
我属于一直习惯性的想要逃离职场,但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之前,又始终不敢彻底离开职场的类型。所以老在上班和辞职之间来回打转儿。
每一份工作里我最常出现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躺在床上,我该编个什么理由跟老板请假。另一个是我要找个什么看起来合理的理由跟老板提离职。
记得有一次换工作,是从一个节奏紧张的乙方咨询公司跳到一家国企风格的地产集团。这份工作的社会价值其实很高,但国企“文山会海”的工作节奏和相对沉闷的工作氛围,却让我很难燃起对工作的热情。从上班的的第一周开始,我就在想什么时候离职了。
最后我的辞职理由也挺好笑的,我故意想了一个在当时老板和同事看起来很夸张的理由,我说我要辞职去登珠穆朗玛峰,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即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假期,身体可能也越来越差,无法登山了。然后在大家的错愕中火速办完了离职。
有时候我也会被问到,明明你的学历背景和工作能力都很好,为什么不好好上班刷职业履历,跑到各种地方去“打工”?好像我浪费了自己的才能是一件很罪恶的事。
我觉得被问这种问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很多人做选择时是薪酬合理而不是兴趣契合,我一直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的领域,而不是踏上一条“正确”的路就够了。当然这个选择的前提也有很现实的一面,你首先得能养活自己。
不过我也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脱轨”。毕竟每个工作一开始都有蜜月期,但一段时间后这份工作里固有的痛苦本质就会暴露出来,比如长时间付出、重复枯燥的工作内容。我的多元和多份工作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次间隔年,走完一圈回来发现每个工作都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待工作态度会积极很多,尽量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以前的我更享受不确定性,现在我也会焦虑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长期坚持下去的路线。
而我对抗这种焦虑的做法很简单粗暴,一个是严格的时间管理能力,比如我曾经列了一个“甘特图”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要做的事情。
花卷制作的时间管理“甘特图”
另一个是保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习惯让自己进步。因此无论正式工作期间还是放飞去浪的时候,我都会持续打磨自己在一个固定领域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随时回到职场的能力。印象最深的是我在澳洲剪葡萄的40天。当时葡萄园里绝大多数人都是来挣钱的真“打工人”。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往往挣了钱周末就去挥霍,赌博喝酒放纵自己。我当时觉得不能这样持续的消耗自己,所以不管多累,休息时我都会去上专业相关的网课。
我觉得我是属于没想清楚到底要不要离开职场的人,所以先采用了跨界的形式不停去试水。但也恰恰是因为我多元化的背景和专业技能领域的积累,反而让我误打误撞契合了现在的新工作——一份需要给传统供应链带来创新的工作角色。
很多人一边想要逃离不喜欢的职场,一边又顾虑太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职场里要什么,那你才是做的越多内耗越多。这种内卷是你自己导致的。
用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和总去怪别人,你的每个决定都是你自己亲自做的。
03
30岁看不到职场上升通道
而我想实现财富自由
我是个小富即安的人,如果不是家里突然破产,让我对金钱的渴望度直线上升,我可能还是一路留在名校、大厂的稳定发展路线上。
我开始几乎每年跳一次槽,能看到的结果是薪资涨得很快,但说实话我确实看不到自己在大公司里很好的晋升通道了,而创业是看到财富自由最快的一条路。
第一次彻底离开职场,我去做了当时正红的自媒体创业。
我本职工作就一直做的是营销,所以很快自媒体账号的流量就运营起来了,但我的情绪和经济状况却不那么稳定。没了上班打卡和职场环境束缚,生活某种程度上也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那算时间我几乎天天打游戏和追剧,自媒体更新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焦虑的情绪逐步加重,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站在家门口就开始嚎啕大哭,根本无法迈出家门。
总结第一次创业,就是想法美好但目标模糊,内外在的动力都不足。我开始问自己,这种“摸鱼”状态和我上班时有啥区别?我到底为什么离职?而且挣得还没有上班多……
于是我重新回到职场又工作了几年,但并没有变得更开心,反而面临了更严重的职场内耗阶段。
比如我根本不认可自己运营所谓“互联网流量”带来的价值,同阶段我的身体也开始出问题,免疫力下降,哮喘、荨麻疹……我再次郑重思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职场。
那个时候我已经30岁了,再经历不起裸辞,也不太允许自己再次失败。
从公司的角度想分析,我在职场中的工作技能属于可替代性特别强的。在不仅需要员工有创造性思维,还需要逐渐拼体力的职场环境里,未来3、5年后我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哪里?虽然我自认也是很工作负责且仍然保有创新想法的人,但长久来看,依靠职场晋升财富自由是不太可能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30岁了,在干着我的第7份工作。我再经历不起裸辞,也不太允许自己再次失败。相比第一次创业时“财富自由”的压力,这一次我真正遇到了“中年危机”。
而与其等着35岁被裁员,不如自己提早准备,30岁尝试总比35岁再试的好。
和第一次草率创业不一样的是,我为第二次彻底离开职场做足了准备。在经过半年的市场研究和深入实践后,我选择了烘焙师这个职业。
一方面做甜点是当天立马能出成果的,这对于缓解我容易焦虑的性格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行很看经验,我的技术会随着时间精进,而不用像在互联网公司里那样,总担心过两年自己和职场年轻人比起来没价值。
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一个西点大师,但我却比上班时更想成为一个营销专家了。可能以前工作上做得不好,还会觉得是不是老板定的方向不对、产品体验不好、同事协同不顺畅。但现在自己创业,从生产到推广都是自己做,没有人“卷”我了,我也没有理由去怪任何人,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工作环境并不能决定所有,一切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第二次创业,我给自己制定了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在自由职业阶段先赚到跟原来上班一样的工资。今年初我从日本蓝带学校学习回来,从开店到现在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已经实现甚至超越了这个目标,当然实现的代价就是忙到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我以前总焦虑到爆哭,而现在根本就没时间焦虑。近期我唯一能想到的一次哭,还是因为中秋节的时候要在三天内做50盒、将近300个月饼。我做到第三天的时候就累哭了,真的是单纯的太累太想睡觉。
第二个目标是筹备自己的甜点品牌,赚更多的钱,比如是否从个人消费者转向企业客户。
而未来的终极目标,我还是很希望完成人生的跃迁。但靠上班肯定是达不到的,现在自己做生意说不定成功概率还高一些。不过就算最终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起码也觉得自己可以多多少少为这个行业带来改变,比如创造一些新的甜点消费场景和需求也说不定。
04
过够了枯燥的高管生活
我从合伙人的位置上“英年早退”
40岁时,我从咨询公司合伙人的位置上激流勇退。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身边人的路径都很一致,高付出也高收入,但我却身心俱疲,慢慢找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我不想再这样方式单一的生活下去,加上爸妈年级大了身体状态也开始变差,我干脆直接“退休”,做起了FIRE族(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首字母缩写,指追求财务独立、提早退休的人)。
很多朋友一边担忧我的职业前景中断,一边又羡慕我能说走就走。毕竟身边40岁上下的中年人,普遍都处于事业上升期,无论是家庭的压力还是责任,都让大家不能再任性。但是对我来说,Why not ?
我之前也喜欢大平台、高Title、高物质回报,身边的人也大多被贴上名校、MBA等标签,最后大家的路径也是从咨询到投资、从白领到金领。但离开了那个浮躁的环境后,我开始逼着自己内观,重新去塑造自己的价值体系——丢掉外在的平台之后,“我是谁?”
常年习惯了咨询的快节奏工作状态后,我在刚辞职时也不适应,会有强烈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直到开始给自己找些事情做后才逐渐动态调整好。我其实也没有想着完全退休,更多是为了寻求自己可支配的生活时间。
在一个公益圈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把自己的专业和公益相结合,做起了医疗健康领域的政策倡导和公益项目,持续保持有事做、有价值、有思考。
这种状态两年下来,对比之前待在大公司,有三个变化是最明显的。
首先是收入迅速降低。我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理财投资,现在做研究和咨询也会有部分收入,加上之前工作的积累,财务保证是有的。我终于可以完全不以收入为判断,大胆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去关于医疗的智库机构做咨询顾问、与患者组织一起做罕见病的政策倡导等,真正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其次是视野不断变小。大公司虽然存在人事复杂、沟通成本高、内耗严重的问题,但平台的资源支持也是显而易见的。离开后我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快速的信息获取和成长途径,很容易进入信息茧房,这就需要自己很强的学习力才能补足。
但是我的个人状态变得更好了。以前在大公司虽然总是西装革履,但状态上总觉得自己灰头土脸。现在我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儿,觉得自己的动物属性都变了,从“社畜”变回了人。
其中最让我感到满足的事,我现在每天下午都有时间开车带上我的哈士奇去江边公园撒欢了。
逃离职场≠摆脱内卷
我们也收集了部分网友正在经历的职场内卷以及他们的看法。
@某网友
“公司制度越来越趋向形式化,部分人非常擅长向上管理、善于表现。而其他人不得不跟着这么做。这就像电影院里,一旦有人站起来看,那么最终就没人坐下了。”
@小戴
我以前在电视台工作,要求早上9点上班打卡。这个事情很折磨我的点是,我们好歹也算创意性工作,为什么要让工作态度大于工作内容本身?反复迟到一周后,我给领导写了辞职信,离职理由是“由于我个人过于懒散,无法接受公司严谨作风的培养,申请离职”。说这个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像我这样,不喜欢工作环境就逃离职场,我也是因为导演行业更能包容自由职业才果断离开。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不同,并不是简单的调转码头就能解决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况做决定之前,你可以问自己一句,你现在放弃坚守的东西,和你追求的东西是匹配吗?
@山猫
前两周我接了一个职场吐槽的脱口秀专场,但其实真正好笑和犀利的段子,都在上班时同事们的微信小群里。你不信的话随便找个人,把他上班吐槽老板的专用微信小群内容整理出来,绝对比脱口秀段子还好笑。吐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职场生活。什么内卷不内卷的,谁还不是生活的笑料。
@某网友
“结婚只能请假一天,老板也批了,回来第一天就要求跟同事完成一样进度的工作,没有完成就被扣在公司加班直到完成。那我请一天假白请啊。”
@某网友
“会干活不如会讲故事,仿佛不讲个故事就没办法去给干活提个价值。”
职场专家的建议:不要为了逃离而逃离
对于网友说的这些职场内卷困惑,我们采访了知乎人力资源和职业规划话题优秀回答者、职场专栏作家Sean Ye,他给出的建议是:要想真正摆脱职场内卷,不要一味逃避,本质要解决自己当前面临的职场问题。
第一,你要认清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职场中想要什么东西。当你在做选择的时候想清自己要什么,就不会为了逃离而逃离。职场人都是为自己的简历打工,内卷不好,但你仍在留在这个职场里没走要的是什么?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加入这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份工作已经伤害了你的身体,那果断离开。毕竟要不要996也要看你的选择,对有些人来说今天996是为了以后对这个说不,对有些人来说就是损耗。
第二,开始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人是有惰性的,倾向做简单的事情。你可以逃离职场去做自由职业,但不要为了逃避去做选择。人不会因为换一个游泳池就学会游泳了,理想的换工作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用清晰的眼光判断自己的方向,不要只跟着行业和公司走,这个思考很难,但一定不能停止。比如每三个月思考一下你现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新的点可以放到你的简历上去,你现在的简历能让你去到哪家公司,再比如下一个行业风口或者热点可能出现在哪里,你可以判断错误,但不能不想趋势。
总结下来,先确认你要成长为什么类型的职场人,再想清楚这个类型下你适合的角色是什么。如果你能弄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你是不是在整个业务中还有成长,你就会清晰的找到自己的职场锚点和前行的方向,而不是随波“被卷”。
内卷化确实更普遍地出现了,但访谈下来我们也发现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都不一样。职场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好处,比如财务价值、作息规律、保持对行业和信息的敏感度和最前沿的理解等等,但也不可避免有损耗的一面。关键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当你真的觉得内卷时才有能力抓住新机会改变,而不是和大多数人一起只能原地吐槽。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