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难成器。”压力,可以产生动力。——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人容易懒惰,迷茫,不但失去战斗力,更会失去方向。
压力无处不在。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成熟稳健的中年人,还是应当颐养天年的老年人,无论他是在一个怎样的时间和环境下,只要是一个人活者,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压力,研究压力的专家发现,“人只有在死亡状态下才完全没有压力”。
大多数人都是有惰性的,适当的压力可以消减这些惰性,让他们努力上进,养成各种好习惯。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英国科学家想试验一下南瓜这种普普通通的植物生命力究竟有多强,于是,他们在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既不能把南瓜压碎,也不能把它压得不再生长。不同的南瓜被压上了不同的砝码,而且,随着南瓜不断生长,压在上面的砝码也不断加重。从一天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到一天几千克。直到压得最多的一个南瓜长大成熟时,大家惊奇地发现,它已经被压上了数百千克的分量。
后来,科学家们开始动手研究这些被压的南瓜。他们用刀一个个剖开南瓜,其他南瓜都顺利地被切开了,只有那个承载数百千克分量的南瓜竟然将刀硬生生地弹开了。大家又拿来斧子砍,结果斧子也被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经检测,这个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棵成年的树干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成绩其实是“压”出来的。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处在一种被动的局面,迫切地想改变这种窘境,就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发掘更深一层的潜力。
苏轼讲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要想成功,要么你有超高的天赋,要么你有顽强的毅力。前者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那就在后者上面下功夫吧。
在一次越野马拉松赛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居然以绝对优势摘取了金牌,无论是观众,还是裁判都震惊不已,根本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面对众多媒体的追捧,这位选手不好意思地揭开了谜底。原来,在比赛途中,他本来落后于许多选手,他甚至想过放弃,但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蹿出了一只土狼,它向他杀气腾腾地扑来。他惊慌失措,只得拼了命狂奔,而那只土狼也像疯了一样,死追不放。就这样,狼疯狂地追,他狂奔,最后稀里糊涂地第一个抵达终点,获得冠军。
因为一只狼的威胁,导致选手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爆发出超常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所以,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有压力不一定是件坏事。
有人说,我们追求成功、追求财富,不就是为了享受更舒服的生活吗?干吗要跟压力较劲?
其实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辩证问题。如果你贪图享受、逃避压力,你就不会有进步的机会,不会挣到更多的钱,不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如果你顶住压力往前走,就能找到更多机会,发掘更大的“金矿”,收获更高层次的成功。细想一下,成功人士都是这样“折腾”出来的。所以,别太溺爱自己,养成对抗压力的习惯,甚至不时给自己加加压,可能就会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这让我想起有关压力的实验。实验者将随机选取的60名相同年级、智商水平相当的中学生分为A、B、C 3组,A组学生想象自己在下次考试中排名第一;B组学生尽可能详细的想象自己的复习计划;C组学生作为对照组。一个月后进行考试,结果发现,B组同学的考试成绩最好,而A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差。实验表明,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而压力过大会降低效率。
有意思的是,1908年,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研究提出的一条关于动机的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
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可是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人都是有惰性的,完全靠自己的自制力做事情其效果往往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保持适当的压力,会让工作更有效率。适当的压力,让人表现更好。
这些倒U曲线,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过犹不及”。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一。
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孩子,都要掌握“适度”。怎么样才叫适度?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们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沟通,找到孩子自己的“度”。
正如哈佛大学泰勒·沙哈尔博士称,压力是一种全球性的通病。当压力事件超出个人应对能力时,人通常会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和生理上表现出诸多症状。压力应对方式较为单一的、缺乏成功压力应对经验的、心理支持系统不够稳固的人群容易感受到过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