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邯郸人的相册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几张关于博物馆的合影:试图抱住的博物馆门口的大柱子,和大门前看不懂的不锈钢塑像。
如果说武灵丛台凝聚了赵国的历史缩影,那与它相隔一条中华大街的邯郸市博物馆,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化呢?
众人合力建成展览馆
1968年7月,邯郸市从17个单位抽调23名设计人员组成展览馆设计组,开始了展览馆的规划设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设计人员日夜兼程,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全市各行各业不分系统大小都各尽所能、全力支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耗时5个月,邯郸展览馆建成。共有十几万人前来参加落成庆典大会。
初建时的展览馆名为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坐落于邯郸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大街路东,建设高度超过了邯郸市当时最高的建筑邯郸饭店和古丛台。在主馆的南北各建一座副馆,主、副馆门前均设有广场,两个副馆和宽阔的广场衬托出展览馆的雄伟气势。
大厅中央置有一组名为逐鹿中原的青铜马群马铜雕像,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
展览馆成为博物馆
1984年7月,邯郸市市委决定建立邯郸市博物馆,与展览馆共享主馆建筑。博物馆建立之初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邯郸市博物馆举办了《磁州窑现代瓷器展》《邯郸历史文物展》等大型展览,活跃丰富了邯郸百姓的文化生活。
1986年8月,邯郸市市委决定撤销邯郸市展览馆,保留邯郸市博物馆。
1994年底,邯郸市市委投资270万元对博物馆及其广场实施“启新工程”,1995年广场施工完成。广场前设立不锈钢塑像“腾”,作品建设高14米,为多面不锈钢回旋弯曲体,上置一不锈钢球,抽象寓意古城邯郸新时期腾飞向上的景象
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市政府投资2300余万元实施了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对全部的基本陈列进行更新改造,新建文物库房800平方米,使近2000件文物标本编排、上架,改变了过去文物标本摆地摊的状况。
博物馆“搬新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日益显现。邯郸市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老展览馆,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和馆舍面积小,功能不完善,容纳量有限,对大量接待游客造成了影响,现有设施已不能适应邯郸市文博事业发展的要求。2018年6月,邯郸市博物馆迁建项目开始启动。
2020年10月1日至10月3日,从邯郸市中华大街迁至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西侧场馆的博物馆新馆试开馆。共有2000余名观众通过网上预约走进博物馆参观,领略新馆风采。博物馆新馆共建5层,地上建设4层,地下1层,在空间上能够让游客从多角度更加清晰的欣赏展出文物。
2020年11月13日,邯郸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除开放《“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这一基本陈列外,还有《磁州窑瓷器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3个专题陈列及《盛世墨韵——封俊虎书法展》《榆木先生疫情防控科普漫画展》《藏羊绒东方文化创意展》3个临时展览。
新馆大厅保留了旧馆的青铜马群马铜雕像,相较于旧馆,新馆内增添了许多互动设备,让游客的参观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并且在馆内设有休息区域可供游客休息。同时,新馆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技术在文物展出方面的优势,增加了线上展览的方式。
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新馆专门设立了文创产品销售区域,开发出多款实用而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
目前邯郸市博物馆新馆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游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免费进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内涵和历史。时间的流逝带走了过往记忆,却也在不经意间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是所属时代的经典象征,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火种,正是因为博物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才显得那样生动和鲜活。
来源:邯郸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