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突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浑噩半生,已被周围的同龄人抛下好远;经常信心百倍做好计划,马不停蹄的终日忙碌,却发现收效甚微;时常陷入持续性自我怀疑,间歇性奋发努力的怪圈,每每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所有感觉的背后,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却受制于自我认知,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现实。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是一个曾和我们一样,在很长时间内随波逐流的人。直到36岁那年,他才突然觉醒,认识到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浪费生命,必须要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觉醒之路,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仅仅两三年后,他就捧出这本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之书《认知觉醒》,揭示他自我成长与心灵蜕变的全部秘密。
周岭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践行者,本书涉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者从中汲取精华,并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构建出严谨缜密的自我成长框架,打破常见的成长误区,揭示自我改变的深层内在逻辑。
读此书,许多以前困扰于心的迷障都豁然开朗,让你不禁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下面,我将结合本书最触动我的内容,介绍作者的三个重要理念:舒适区边缘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关联理论。
一、“舒适区边缘”理论
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书籍让我们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有的书籍久仰大名,读来却晦涩难懂,苦不堪言;而有的书虽稍有难度,但“我们跳跳就够得着”,这样的书往往让我们收获颇丰,提升很快。
这带给我们不同感觉的三类书籍,正对应着我们三个不同的学习分区。读来得心应手的书,处在我们的学习舒适区;读来艰深难懂的书,对应着我们的学习困难区;而读着稍稍吃力,却大有收获的书,正对应我们的学习拉伸区。
“舒适区边缘”理论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在学习上,最好的匹配难度,应处在舒适区边缘:既深入到拉伸区,又距离舒适区不远,在这一区间内学习工作,将会事半功倍,学习效率最高。
而一味在困难区死磕,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又耗时耗力,这种低层次的勤奋绝不是真正的学习。
知道这个理论后,我们在学习上就不要再吃力不讨好了,要把精力放在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上,在这个区域内努力,最容易见成效。
而且这也符合《刻意练习》的核心方法论: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二、“深度学习”理论
在睡眠上,有个“深度睡眠”的概念,虽然它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都至关重要。
在学习上,如果也能像睡眠一样,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何谓“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教实验室通过研究,把人的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个层次。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是被动学习,也是浅层学习,而注重知识的输出,才是主动学习,即深度学习。
把输入进来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缝接”,再付诸实践练习,并进行高质量的产出,这才是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有三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输出成果去教授”,体会得尤为深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者的思维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思考与困惑,而这又迫使人继续深入思考,对知识的领悟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当然,深度学习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写出来产生作品,反思日常生活,或应用到实践中去,都属于深度学习的范畴。
三、“关联”理论
有人说“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所知与所行之间,缺少关联。
你懂得道理虽多,但它们都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它们是零散的、片面的,构不成有效的认知体系,更无法指导你的行动。
所以,即使你学习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若是它们无法与你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依然存活不了太久。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所以,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在获取知识时,有意识的选择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把它与自己原有的认知产生关联,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这才是许多高手成长的“暗箱”。
就如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者张继钢,他的舞蹈创意就是在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地采风时产生的。因为被建筑遗迹触动,与他的知识储备产生了关联,才诞生了后来的经典之作。
在网上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人对马云说:我真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真不容易。马云回答:其实我更佩服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变,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过,换成我,早疯了。
一件事,一种生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这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的认知。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造就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马云的人生我们不可复制,但高手们的成功,我们可以复制。
正如作者在结语中写到“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让你沉睡的认知觉醒,也许就是你人生改变的开始。
作者:白茶,终身学习者,边看书边追剧,行事有态度,笔下有温度,用走心的文字与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