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17岁,一起+#
从业二十多年,陈杰仍保留着对新闻探知的冲动。他是一个行动者,永远在路上。
全文1062字,阅读约需2分钟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行伍出身,在部队时他是“兵王”;成为记者后,他曾冒着核辐射危险回访福岛核电站,攀爬悬崖村报道贫困问题、深入沙漠揭露环境污染,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
新闻
“向一个巨大的黑洞里面张望”
“4字头”的陈杰,早已深谙新闻人的“天命”。在陈杰的解读里,新闻,是向一个巨大的黑洞里张望,了解这个黑洞里面真实的真相是什么。
从业20多年来,他按下的快门跑赢了时间的刻度。照片是一种象征意义,每一卷胶片,都代表了他职业的一种状态。
━━━━━
危险
“另外一种威胁是看不见的”
每一个新闻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是孤立的,也是碎片的。即使新闻成了旧闻,陈杰还会一直关注此前的采访对象,解读其间的“变与不变”,记录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他更在意的点。
2011年日本大地震第二天,陈杰冒着核辐射超标1600倍的危险,进入福岛核电站20公里处,跟踪报道了15天。五年后,他又成为第一批回访现场的中国记者。
他不为完成任务、不为发稿,只想通过这种职业,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也让更多人看见新闻,看见新闻背后的“社会真实”。
他的工作中,充满了危险和挑战。
━━━━━
困惑
“苦行僧”式职业,碎片且浅层
“你穷过吗?”“穷过,卡里只有50块。”
谈及这份职业带来的“回报”,陈杰的坦然里多了一份从容与坚定。明知是苦行僧式的生活,他仍义无反顾扎入其中。
是否要选择这个媒体这个行业?是否要当记者?这是很多学生曾经请教过陈杰的问题。陈杰给出的回答是“三思”。从个体角度而言,这个行业不会带来丰厚的收入。处于市场的考核体系里,思考空间受限、纵深难做,这些都是令从业者们倍感困惑的问题。
━━━━━
在意
“观察多深 记录多少”
“记录者”大于“记者”,这是陈杰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他更想记录当下的社会现状和他所认知的社会。至于成品是否发表,他并不太在意,但是如果事关重大公共利益,他是非常在意的,因为深刻影响到了个体,也许是毁灭性的影响。
他也焦虑,与每个“打工人“无异,焦虑收入、焦虑未来。但他不愿妥协,一直在格式化自己,不断让自己变得生动。
他是一个行动者,永远在路上。
点击完整版视频↓↓
一睹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20多年的记录与思考
我和我的新闻|记者陈杰:事关公共利益的报道 我是非常在意的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89万获赞 681.3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