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一直没能占据中国的宗教主体地位,但到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受到了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重视,并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南朝的发展到了南梁时期,梁武帝萧衍竟然因为崇信佛教,先后出家四次,这到底是他对佛教虔诚的表现,还是他自己表演的一场具有阴谋的政治作秀呢?
当我们走进南北朝风云变幻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似乎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梁武帝萧衍 上到皇帝,下到民众,对于佛教的崇敬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老百姓们纷纷出家,进入佛寺。后来事情竟严重到田地荒芜,因为无人耕地,国家因为战争缺损的兵员补不上,因为年轻的男子都出家当和尚了,和尚并不需要服兵役。
而且由于沙门僧尼不需要缴税,国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最后竟入不敷出,还使得经济倒退,百业凋敝,甚至导致政府不得已下达了灭佛的命令。
就是在这样一个佛教空前繁盛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皇帝,他在位四十余年,在位期间曾经四次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这位皇帝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朝服像 这个梁武帝萧衍,从血缘上看,他和南齐皇室的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他建立梁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衍刚出仕时便因为机警聪明,善于谋略担任了南齐的开国功臣王俭的幕僚,后被王俭举荐,当上了黄门侍郎。在此期间帮助齐明帝萧鸾,连续击退了来自北魏的数次进攻,被升为中庶子,颇受齐明帝器重。
但等到齐明帝去世,其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这家伙是出了名的暴虐昏庸,是一个著名的昏君,他弄得整个南齐朝廷朝野惊恐,人心离散。
萧衍看这位东昏侯离心离德,于是便召集自己的亲信们商量对策准备废掉萧宝卷,另立皇帝,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萧衍便在大家的支持下举兵造反,最后政变成功,废掉了萧宝卷,大权在握。不久后便代齐建梁,改元称帝,是为梁武帝。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疆域 梁武帝即位后,一改萧宝卷时期的酷法苛政,他自己也吸取齐亡的教训,每天勤于政务,冬天时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甚至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宫门前设置了两个盒子,这是专门是用来收集来自官员和百姓意见的盒子。
他本人也很节俭,史书记载“一冠三年,一被两年”,意思就是每天只吃一顿饭,很少吃肉,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出类拔萃了。他一生在位的时间很长,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位初期还能勤于正事,到了后来就荒废懈怠,甚至开始迷恋佛教。
南齐后主东昏侯萧宝卷 公元527年,他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
第二次,又去同泰寺出家,并穿上僧袍,亲自讲解《大般涅槃经》,群臣从国库拿出一亿钱为皇帝赎身,皇帝这才还俗回宫。
第三次出家,群臣又用了两亿钱才将皇帝赎回
第四次,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国家又出了一亿钱才将皇帝请回宫里。
这一来一去国库的储备荡然无存,国家也日趋衰亡破败。这时,从东魏逃来的叛将侯景趁机发动叛乱,萧衍被囚禁,最后竟然活生生的饿死在宫殿里,这位对佛教如此崇敬的皇帝就这样凄惨离世。
佛教《大般涅槃经》部分残件 面对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面对如此热爱佛教的萧衍,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帝王财富和国家最高的权力,他真的能够忍心放弃这些去做无欲无求的和尚吗?
接下来,将从梁武帝萧衍本人讲述,其四次遁入空门的背后真相。
梁武帝萧衍舍身同泰寺 南朝佛教兴盛,萧衍确实有向佛之心,但却以四次出家来判断满朝大臣的忠心。梁朝能够成功地建立,一来确实是南齐不得民心,再一个也是因为萧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想登基称帝!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头脑,背负背叛谋逆的罪名的勇气,往往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但是萧衍他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
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于是萧衍四次出家弄得是满城风雨,而大臣们耗尽资财的一次次赎回他也证明了他们的赤胆忠心,但最终也耗空了国库,这是导致南梁灭亡的直接原因。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
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萧衍篡位南齐,借自身对佛教的一片赤诚,推行佛教,实则为了愚民,降低人们反对的声音。
梁武帝萧衍曾经出家的同泰寺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教派,而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并没有根基。并且,佛教讲究因果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主体思想在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受众。
萧衍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甚至以身作则,以四次出家的形式,向广大臣民证明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但实际上,萧衍推行佛教,并不是因为对佛教虔诚,而是通过佛教,可以很好约束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萧衍本人地位的尊崇和封建宗法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被他完全放大了,而这种因果的报应也就随着人的地位而变大,利用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直接地降低群众造反的概率,因为他把他自己弄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此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达到自己安全控制权力和享受财富的目的,其中的意义并不单纯。
是因为全国僧尼沙门繁多,萧衍自己也惹不起,但信仰佛教会有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当时在南朝,佛教的发展已然是相当的鼎盛。唐代杜牧曾写过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
整个南朝,由于对佛教的尊崇,国家寺庙众多,僧尼沙门也很多,由于信奉佛教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僧尼沙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势力,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凝聚下变得十分团结,演变成了一股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一方的政治势力受到他们的支持,可谓是如虎添翼。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萧衍带头尊崇佛教,信仰佛教,做出了出家四次的“壮举”,赢得了整个宗教团体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帮助自己掌控权力。
东魏叛将侯景画像 萧衍他正是借着对佛教的所谓谦恭和尊敬,来维护王朝的统治。他四次出家的行为看似荒诞可笑,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权利提供保护伞那,他拉拢了僧尼沙门的势力,并控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一出戏,来给天下的人们造成一个假象。
他本人权力的游戏玩的是相当精彩,令人啧啧称奇,他本人也在位四十余年,享尽了天下的富贵荣华。
就在他为他的权利和财富做足了功夫演足了戏的时候,来自东魏的部将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囚禁在皇宫中,长时间不理不睬,最后竟活活饿死。他死后,梁朝也日薄西山,没多长时间便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