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招双引”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然而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地“双招双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地如何加大招引力度,引进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双招双引”中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近日,本报记者在各地蹲点采访,以解剖麻雀方式分析各地招引举措,形成此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周锦江 冯玉诚
“往里走,慢一点,轻搬轻放……”近日,山东铭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门前,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工人把分装部件从车上搬下来,运送到车间里,一字排开。
“咱们在园区一共有5座厂房,基本已经全部交付了,现在抓紧进行设备组装。”山东铭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贾顺利和同事们合计着元旦前后正式投产。
从湖北襄阳“投奔”一千公里之外的山东潍坊,铭弘科技的目标很明确——潍柴。今年5月,铭弘科技签约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主要生产壳体件、轴承盖等潍柴高端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并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零部件研发。
“这里平台好、市场大,迁建厂子虽然成本高,但这都不是问题。”贾顺利说,来之前,他们就算好了账,仅物流方面一年就能省下上百万元。
来到潍坊的贾顺利惊喜不已,不仅有福田汽车等潜在大客户可以发展,还有高新区代建厂房、发放政策“大红包”。《潍柴集团配套产业园入园政策》从用地、投资、财税等10个方面提出31条具体支持措施,5年下来仅房租就能省下1400万元左右。
同样受此困扰的还有龙口中宇机械有限公司。虽然相隔仅150多公里,但一米多长的大风扇,在运输途中难免磕碰,既影响供货及时性,又要承担高额的运输费。如今该公司在高新区的新项目投产,风扇从厂区直接送到潍柴的生产车间。
供应商当地化生产不只是双赢,甚至是多赢。龙口中宇的集群效应在很短时间内就体现了出来,落户不久后,就开始就近找寻铸件配套商。今年4月,距离潍柴配套产业园仅5公里的一家当地汽车零部件公司经过考察合格后,被正式纳入龙口中宇的供应商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潍坊高新区探索通过工业地产模式,由国有公司建立园区,代建厂房,招引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拎包入住,并且允许企业租赁后回购,为项目早落地早达产争取时间。“这样做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激励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设备、科研等方面。”山东高创集团副总经理李光东说。
目前,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已签约企业35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世界500强企业3家,涵盖整机整车、新能源、发动机三大板块配套企业。
传统优势产业园区从无到有,新兴高端产业“无中生有”。11月3日,在潍坊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总投资7亿元的鑫精合潍坊分公司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鑫精合主要从事金属3D打印,产品重点面向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
“大型龙门激光设备和同轴送粉设备都已经到位,现在正争分夺秒进行生产。”潍坊鑫精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辛立志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整体项目投产时间仍比预计提前了半年。
正是看中了产业生态聚集发展这片“大森林”,在北京扎根多年的鑫精合决定挥师南下,在潍坊高新区创建了潍坊公司,成为北方主要产能基地,并将其纳入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与之相邻的潍坊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从签约到开工短短18天的“闪电速度”,如今厂房已拔地而起。不久的将来,两家企业有望实现机器加工业务协同发展,今年签约引进的华控航空发动机等项目在产业链上再添重要一环。
随着航空航天产业园的“朋友圈”不断壮大,如今的潍坊高新区有了进一步打造“陆海空天”全链条国际动力城的实力和底气。一年多的时间,潍坊高新区几乎“零基础”的航空航天产业如何实现“无中生有”,还“变”出一个总占地4640亩的产业园区?答案就是打造实现产业聚集的最优营商。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不少企业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没法按时供应。潍坊高新区通过资本力量撬动、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加速聚集,一个个产业园“无中生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大大减少“卡脖子”因素。在不断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潍坊高新区今年重点培育航空航天、物联网、半导体、磁悬浮等多个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潍坊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9个,还有半导体产业园、俊富健康护理小镇等一批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培育中,逐渐形成龙头企业“高峰耸立、持续扩张”,高成长性企业“群山环绕、加速壮大”的新格局。
今年以来,潍坊高新区持续加大招引力度,采取“线上洽谈”“云端签约”“视频开工”等招引方式,保持招商不断链、项目不断档。潍坊高新区经发局重大项目科副科长刘晗说,1-9月份,全区签约省外过亿元大项目26个、签约投资额306.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