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11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6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内循环视角下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知名经济学家金碚、张燕生、毛振华、李迅雷、邢自强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就以下三部分内容展开:
一、 内循环视角下的底线思维:节约成当务之急;
二、 长远来看,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三、 节约型经济发展:“节流”与“开源”并重。
首先,报告指出,节约是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大问题、急问题。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自2018年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不断在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意图制造极端事件与中国“脱钩”。毫无疑问,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且这基本上已经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共识,并不会因为党派执政的轮替而改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并不是仅仅寻求中美之间的脱钩,必然会鼓动其盟国与中国脱钩,需警惕“去中国化的全球化”风险。报告提醒,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我国应坚持底线思维,高度警惕对外依赖度较高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风险。目前来看,我国对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较大,占使用量或消费量的比重很高,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供给短缺。提倡节约,是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确保国内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选择,是事关国内大循环能否顺畅运转的关键。从这个意义来看,节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问题。
其次,报告提出,长远来看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意义重大。一方面,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节俭的传统,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同时,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禀赋不均、经济外部性、交易成本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为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乃至资本浪费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领域的浪费甚至十分惊人。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最后,报告建议,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节流”和“开源”并重。所谓“节流”,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具体来看,要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水源、能源,还要节制资本使用,避免过度举债。所谓“开源”,即培育资源节约型、能源替代型的新产业、新技术,在节约同时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报告还建议,应处理好扩大内需与节约型发展的关系,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完善适应节约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展开了讨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从效率、安全、可持续问题、中国国情四个角度讨论了节约的内涵和重要性。他指出节约是经济学的老问题,在微观上节约就是提高效率,在宏观上更加强调资源的供需平衡。面对当前的中美关系,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节约。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节约和资源的问题,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和制造业聚集的国情,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燕生指出建设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打造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来着力打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二是要把扩大内需、扩大老百姓的消费比重作为战略基点,把一些短板和核心领域部分的投资作为当务之急;三是节约型经济也包括节约时间和空间,需要我们在科技进步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下功夫。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我们在某些资源的全球消耗上占比很大,这种过量消耗和过度消费会带来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瓶颈,又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从大的逻辑概念来讲,非常有必要建立节约型经济,降低消费,而且把这样一种消费消耗要当做一个考核的指标,这需要有社会方方面面来配合支持,需要通过立法来做保障。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要实现节约型经济需要四个方向同步进行:一是数字经济要再上一个台阶;二是消费领域更多向服务消费转型;三是城市化走一条不同的路径,走一种新型城市化的方向;四是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本身的数字化经济在疫情之后得到加快,加上中国现在出现的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城市化2.0和绿色减碳经济能够实现下一阶段节约型的社会。
另外,与会嘉宾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展开了讨论。
金碚指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关键不在双循环,而在“新”格局。新的格局里要考虑到产业怎样能够更好的、顺畅的、安全的实现循环,此时节约型的发展不是少吃少穿少用,而是和效率相关。双循环的格局本质不在于少,而是要强调精致化、数字化、形成循环经济。
张燕生认为确立节约型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突破口是要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和体系,要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攻坚。节约型经济也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点可能还是要放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实体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使得科技创新能够向有利于节约型经济发展的方向推动。此外,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李迅雷认为节约型经济不仅停留在节约方面,同时也要提高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在推进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发挥好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去引导市场,通过一个好的立法可以引导方方面面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优化。
邢自强指出这次疫情之后,世界出现去贸易全球化、去科技主导、去企业巨头化现象,加之一些国家在疫情期间采取了货币大放水,财政大举债,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卷土重来,这是我们要实现双循环和节约型经济的外部背景。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双循环主要是做大做活国内市场,与此同时通过坚持开放来留住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持续升级,从而实现节约型经济。
举报/反馈

中国发展改革

152万获赞 15.1万粉丝
中国发展网专注发展改革新闻
中国发展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