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考古工作是怎样的?真实的考古不探险、不挖宝、更不会斩妖除魔,更多的是做着爬山、挖土等非常辛苦的文物、历史研究工作。从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锁强的分享里我们可以知道真实的考古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在他的考古经历中有什么样的发现?这些发现又有什么样的价值?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刘锁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锁强,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考古的故事
说到考古,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和故事。经常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问我,你们考古经常挖一些古墓,有没有碰到机关、僵尸之类的?
这种情况下我真的很无奈,但是会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他们,就我个人所经历的,以及我所知道的考古工作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些
事实上,考古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琐碎的,也是非常辛苦的,所谓“考古考古,辛辛苦苦,不是爬山,就是挖土”。
我们是田野考古工作者我们把出差、做项目、做科研叫做下田野。田野嘛,所以我们从不会缺少诗和远方,但是我们不探险,不鉴宝,更不会斩妖除魔。
我们的工作就是研究文物、研究历史。除了针对学术课题的这种主动性研究之外,我们承担的很多任务是配合大型基本建设的抢救性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这两张照片考古工地旁边分别是大型高速公路、铁路的施工现场,挖土机就在旁边轰鸣,我们考古队员在考古工地争分夺秒地抢救文物、保护文物。
通过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我们研究历史、复原历史。从某种意义来说,考古工作让我们能够透过重重时光迷雾,去看到历史,在时光中进行穿梭。
最早广东的探索
我们作为人,都会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所以关于人类的起源是考古研究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为广东来讲,最早的广东人出现在哪里,什么时候最早的广东人踏足南粤大地。
这要说到我们前些年在粤西地区南江流域开展的考古工作。这条弯弯的小河叫南江,是西江的一条支流,在南江的两岸我们发现了广东最早的历史。
马上说到的就是磨刀山遗址,磨刀山就是这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背后不起眼的小山岗,这个小山岗是目前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遗址,它的年代是距今80—60万年。
为了找到这个最早的遗址,我们几代广东考古人求索了半个多世纪。
磨刀山遗址是2013年调查发现,2014年对它进行考古发掘。大家可以看到现场红彤彤一片,非常红,这种红色的土壤是华南地区中更新世——几十万年前所形成一种特有的堆积。
红土里面有很多长长短短的白色、黄色条带状的斑纹,像渔网一样,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网纹红土”,在“网纹红土”里发现的石器就特别古老。
当时发掘是最热的时候,5—8月,广东最热的时候,烈日炎炎,阳光照在山岗上,把山照得像火焰山一样
当时我们的考古队员基本上衣服从早到晚一直浸泡在汗水里面,然后还有很多很毒的蚊虫叮咬,它叮咬的脓包可能2、3个月都消不下去。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工地是我经历过条件最艰苦的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当然它的成果也是最大的。
我们在这个遗址找到了广东最早历史,也改写了广东历史。这个项目入选了“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们在这个遗址里面发现了将近400件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这三件旧石器分别叫手镐、手斧和砍砸器,是用古南江岸边的鹅卵石作为原料打制加工而成。
大家看石器外表非常粗糙,加工技术非常原始,石器身上还沾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红的在“网纹红土”里浸染了几十万的印痕。
就是这些粗糙不起眼的石器告诉我们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几十万年前,广东的老祖先在古南江的河滩边打石器,怎样生活。
这些石器见证了广东最早的历史,也见证了在猿人时代,广东最早的先祖在这里蹒跚起步,在这里繁衍生息。
除了磨刀山遗址之外,我们在南江两岸还发现了100多处旧石器遗址。这张地图上用红色的三角标的就是我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这些遗址的年代从距今80万年一直到距今3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所以这张地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一幅跨越了几十万年的岭南远古文化历史长卷,而磨刀山遗址就是这个历史长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塘少女的发现
刚才讲了80万年到3万年的历史,然后时间进入到距今1、2万年的时候,这个是人类社会史前时期至关重要的一个变革时期。
这就说到前两年,我们在英德青塘遗址做的考古工作。这个石灰岩的马鞍形小山岗叫黄门岩,位于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
在它的南坡有四个石灰岩溶洞,这四个洞穴大小不一,形态也不一样,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我们分别把它命名为1、2、3、4号洞。
这个遗址实际上发现比较早。1959年的时候,有一位中山大学地理系老师,在粤北一带进行地质考察,结果发现了这个遗址。
在青塘遗址发现以后,因为当时保存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一直没有进行发掘,但我们前些年对它进行重新复查以后,经过评估,觉得这个遗址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于是我们跟北京大学合作,从2016—2018年连续3年围绕四个洞穴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3年来发掘的面积不大,总共54平米,出土各类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个发现入选了“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最主要的是青塘少女的发现。说起青塘少女这个墓葬的发现,实际是一个非常大的意外。
当时,2016年6月中旬的时候,我们整个考古工作才进行了半个多月,然后在黄门岩1号洞洞口发掘的位置,发现了一块比较大的骨头。
看到这个骨头,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可能是一个动物的骨骼化石。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因为我们在一万年以前的遗址,从全国范围来说,发现人化石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而且我们在前一些的发掘,每天都陆续有动物骨骼化石的发现,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动物化石。
但是我们接着往下清理的时候发现这块骨头是一段肢骨,一段比较长的骨,而且还有人的特征。
我们继续小心地往下清理,发现这不光是一截肢骨,下面还连着其他骨骼部位,这就很有意思了。
继续小心往下清理,前前后后清了半个多月,到最后发现除了头骨跟左半边缺失比较严重,其他部位的人体骨骼基本完整保持。
而且出土的时候还保持一个怪异的造型、一个姿态。这完全是一个非常大的意外之喜,我们发现一万多年前的墓葬。
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个墓葬,这是青塘少女出土时的现状这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怪异的造型,我们把这个葬式称之为蹲踞葬。
人体整个是一个蹲着的造型、姿态,在人体的下方还有意识地垫了几个石块来支护人体,就是让她一直保持着蹲的姿势,这分明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丧葬行为。
通过我们的古人类学考察,这个墓葬的主人是一位13—18岁的年轻女性,她的身高是1.45—1.5米左右。
在青塘少女旁边还发现了一枚磨制的骨针,应该是这位青塘少女生前的心爱之物,在她去世以后,她的同伴把它当做随葬品放在旁边。
这个墓葬的年代是距今13500年,这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可以确认葬式的墓葬。
通过这个墓葬,我们可以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古人类已经有明确的生死观念,懂得去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程序、一定的葬式去处理同伴的遗骸
而不是随意丢弃同伴的遗骸,很有可能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原始地宗教信仰。
所以说,这个青塘少女身上,有太多太多可以提供给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人类行为、精神世界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考古学信息。
当然,也留给我们很多疑团等待我们去逐步破解。
比如说,位青塘少女为什么会这么孤零零埋葬在这个黄门岩1号洞洞口?
她的头又去了哪里?同样流行蹲踞葬的史前岭南和史前东南亚在文化上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谜团。
时间长河的穿梭
考古就像破案,我们不停地去探求各种证据、各种蛛丝马迹,就是我们所说的考古学信息。所以就需要我们细之又细的考古发掘工作。
青塘遗址是一个洞穴遗址,洞里的土壤堆积因为胶结特别硬,给考古发掘增加了很多的难度,非常不容易。
所以我们在考古发掘的时候,除了常规的一些田野发掘工具之外,比如说手铲、刮铲、锄头。
所以我们在考古发掘的时候,除了常规的一些田野考古发掘工具之外,比如说手铲、刮铲、锄头,还用到了比较特殊的发掘工具
大的比如说钢钎、铁锤,小到刻刀、手术刀,还有一些牙科工具,都被我们当做发掘工具,确保在发掘的过程中地下文物避免受到损害。
同时我们在常规的田野考古发掘之外,还应用了多学科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比如说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
通过这些多学科的研究,我们知道青塘遗址的年代是距今25000年到10000年。
在这个一万五千年的时间长度里面,当时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冷暖更替。在这个气候变迁的环境背景下面,当时的工具、技术和文化在一步步进步。
比如说,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定型化生产的石器,后来又出现了局部磨光石器和穿孔石器
然后在距今17000年的时候,广东已经开始使用了陶器,这种比较粗糙、原始的陶器,我们叫它早期陶器。
也证明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华南已经大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陶器。除此之外,还有穿孔的蚌器、磨制的骨角器。
这些工具、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告诉我们,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到早期农业社会,这个的革命性转变是怎样一步步发生。
通过地下的出土遗物,我们还能复原一万多年以前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比如我们知道,他们当时吃遍水陆空、吃遍动植物。
鹿可能是当时的主粮,因为我们在遗址里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80%以上都是各种鹿类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型食肉类和啮齿类动物,还有鸟类;另外尤其还有螺蚌、龟鳖还有鱼类这些水生食物的大量使用;他们还利用植物作为食物。
通过这些,我们好像看到现代广东人会吃、能吃、爱吃的美食精神在一万多年前的源头。
那个时候古人类已经有了明确的空间利用,甚至有可能有最早的聚落。我们在不同的洞穴以及洞穴内部不同的空间都发现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比如说在黄门岩2号洞地点,这个青塘遗址的中心营地,我们在有些部位看到的考古学遗存,认为是在那加工石器
有些部位应该是屠宰动物、加工食物的;有些部位,当时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欢快地用餐,身边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比如说动物碎骨这些。
通过这些,我们隔着一万多年的时空距离好像仍然能够清晰地注视着这曾经发生的一幕幕。
从磨刀山到青塘,这长达几十万年的历史,构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岭南”。我们看到了,当时古人类从最早的直立行走,然后一步步去探索、寻找农业社会的曙光。
一万多年前的青塘人站在幽暗的洞穴里面眺望洞口、眺望远方的时候,他们肯定意识不到,在他们那个年代开启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加速。
接下来我们也加速在时间中穿梭,寻找古代历史的踪迹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来到新石器时代,看到了文明起源阶段、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点点星光,也看到距今三千多年前青铜古国时代的技术、观念以及等级与权利这些。
我们继续往前,从先秦时期到帝国时代,到宋元明清,我们看到了定格千年的时光片段,也看到了汉唐盛世的不朽气象,更看到了平凡人物的生死之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记录了时事变迁的坚硬遗存,历经千年以后,经过我们的双手剥开土层,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仍然熠熠生辉。
这些看似一个个、一块块、孤零零、残破的文物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像奔涌向前的河流,就像不曾停歇的车轮,而考古工作就是去唤醒这些曾经沉睡的记忆,去追寻历史前进的脉络。
而我们考古工作者以另外一种身份回到了历史现场,去触摸历史,以另外一种身份去见证历史。
通过考古研究工作,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另外的感悟。
没有一颗尘埃是厚重的,但堆垒起来却是滋养文明的土地;没有一陶片是相同的,拼接出来就是绚烂多姿的世界;没有一个生命是微不足道的,汇聚到时间洪流中就是滔天巨浪。
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也是一名时间穿梭者,谢谢大家!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举报/反馈

中科院格致论道

178万获赞 56万粉丝
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科学演讲,非凡思想的跨界交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