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缴获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国内兵工厂生产的。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仅步枪口径从6.5毫米到11.43毫米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口径繁杂、样式各异,被称为“万国牌”。从战争第二年开始,志愿军开始逐步换装苏制武器,装备水平得到改善。战场上,志愿军仍积极收集、利用缴获的军械物资,用以弥补后方供应一时的不足。同时,为适应人民军队正规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除从苏联获得武器援助外,还争取在武器生产制造方面获得技术援助。战争后期,一批国产武器(以仿制为主)开始装备志愿军。总的看,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与美军相差很大。但正如毛主席所说:“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正是凭着这股“气”,武器质量数量都不占优的志愿军愣是打得装备优良的侵略者没了脾气!
志愿军使用火箭筒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来看看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装备。
本期介绍志愿军使用的主要手枪、手榴弹、爆破筒、火箭筒、迫击炮等。
驳壳枪
提起驳壳枪,就不能不多说两句,因为它在中国的名气太大了,而且称谓最多,如“盒子炮”“匣枪”“二十响驳壳枪”“大肚匣子”“镜面匣子”“大镜面”“自来得”“快慢机”等等。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自动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1895年完成设计,次年由毛瑟厂正式生产并以毛瑟命名。1896年生产的7.63mm口径样枪有10发、6发和20发弹匣三种。
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德国毛瑟兵工厂从19世纪末开始,在近40年中先后生产了约100万支各种型号的驳壳枪,中国接纳了其中70%以上的数量。毛瑟冲锋手枪当时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军队可以说是“人见人爱”,所以中国很早就有仿造,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数家兵工厂都仿造过毛瑟冲锋手枪。这些国产的毛瑟手枪(M1896式)与原装的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只不过在枪上刻有不同的徽记。
二十响驳壳枪
毛瑟M1896手枪性能参数:
口径:7.63毫米
枪长:288毫米
枪管长:140毫米、100毫米(由枪膛口算起)
枪重:1160克
枪口初速:425米/秒
上弹方式:10发、20发弹匣
看看驳壳枪和它的枪套,就知道为什么叫“盒子炮”了
志愿军入朝后,携带大量驳壳枪(如7.63mmM1932式毛瑟自动手枪),曾是志愿军装备最多的手枪,许多连排干部都配备驳壳枪,一些侦察、警卫战士也配备驳壳枪,甚至还有用驳壳枪击伤敌机的记录。
51式手枪
51式手枪是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制式手枪,也是我军第一种制式武器。1951年,我国即对苏联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进行了测绘,利用从苏联引进的机床和设备,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仿制成功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当时51式手枪很快装备部队并随志愿军赴朝作战,并为日后54式手枪的出现和全军制式手枪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1951年到1954年,51式手枪一共生产了25万支,大部分配发给了入朝作战的志愿军。
51式手枪
51式手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全长:196毫米
空枪重:0.85千克
枪管长:116毫米
使用8发弹匣供弹
初速:420~450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51式手榴弹
建国初期,我军使用手榴弹主要是在德式手榴弹基础上仿制的各种木柄手榴弹,品种十分繁杂。为了统一标准,当时在晋造手榴弹的基础上定型了51式木柄手榴弹。在抗美援朝期间和其他各式木柄手榴弹一道大量生产并供应前线。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每名战士携带一个基数(4颗)的手榴弹,用4仓手榴弹袋携带。
51式木柄手榴弹
51式木柄手榴弹性能参数:
长度:250毫米左右
战斗部质量:150-200克
引信:3秒左右
杀伤半径:7-10米,能够产生70个爆炸碎片
向敌人冲锋的志愿军战士,携带四枚手榴弹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手雷)
苏联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是苏联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聚能装药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它主要依靠大装药量来保证破甲效果,有资料显示它对均质钢装甲的破甲深度为75毫米。因为重量大、威力大,使用者需要很大臂力来投掷,投掷后需要立即隐蔽。
威力巨大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性能参数:
全弹长:383毫米
战斗部直径:93毫米
重量:1200克
内装TNT炸药:612克
破甲深度:75毫米
杀伤半径:20米左右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联合国军”占优势的坦克装甲力量,急需装备反坦克武器,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和RPG-6反坦克手榴弹被大量提供给志愿军用于反坦克作战。除了打坦克,志愿军还将其用来炸土木工事和杀伤集群目标。由于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威力大,效果好,相当于绑在一起的三四颗普通手榴弹,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莫洛托夫手雷”。RPG-6反坦克手榴弹则是在RPG-43式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对空心装药结构和药型罩形状进行了优化,虽然内装炸药只有560克,但能保证100毫米的破甲深度。今年8月,著名电影演员、志愿军老战士张勇手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剧组采访时说,在朝鲜战场到前线坑道慰问志愿军战士,唱完歌后送给战士一颗系着红绸子的“莫洛托夫手雷”,战士们很受鼓舞……
志愿军战士手持“莫洛托夫手雷”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苏联提供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显示了巨大威力,中国对其进行了仿制,定型后的国产RPG-43被称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作为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补充,主要对付各种轻型装甲车辆和防御目标。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性能参数:
全弹长:280~290毫米
弹径:100毫米
全弹重:1350~1450克   
装药量:内装612克TNT炸药
杀伤半径:20米
穿甲厚度:钢板75毫米,碳钢100毫米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
爆破筒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手握爆破筒纵身跃进敌群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爆破筒由金属筒、炸药、导火索组成,主要作用是用于破障、排雷、炸碉堡、炸坦克等。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所使用的爆破筒大多为东北后方军工厂仿制的美国M1A1型爆破筒,也有缴获国民党军队的,长度1.5米左右,内装4公斤炸药,并且还能串联接长使用,威力相当于数枚普通木柄手榴弹,等于就是一颗大号的集束手榴弹!
美制M1A1型爆破筒
“巴祖卡火箭筒”
火箭筒是反装甲车辆的利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也使用过为数不多的火箭筒,如美制60毫米火箭筒,这是美国在二战时期研制装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该火箭筒可以在有效距离上击穿76毫米厚60度倾斜装甲。因其管状外形酷似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得名“巴祖卡火箭筒”。巴祖卡火箭筒包括很多种型号,早期为M1、M1A1,后期为M9及M20。志愿军使用的多是从国民党军缴获的援助M9型火箭筒,也有在朝鲜战场缴获美军的。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性能参数:
口径:60毫米
全长:1524毫米
重量:5.05千克
弹药:M6A1型破甲弹
弹重:1.55千克
炮口初速:91米/秒
有效射程:270米
最大射程:640米
51式90毫米火箭筒
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应对“联合国军”的坦克,志愿军装备了包括美制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M9巴祖卡火箭筒、美制75毫米无后坐力炮、日制磁性手雷和战防炮,以及步兵部队的炸药包、爆破筒和反坦克手榴弹等武器。
志愿军第40军部队在坪洞战役结束后缴获了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随即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以M20型火箭筒为基础,于1951年进行生产并定型为51式火箭筒。当年生产4800多具,装备志愿军部队。
以51式火箭筒为主的一系列反坦克武器投入到前线战斗后,志愿军开始构建完整的反坦克体系。从反坦克炮兵师开始,各级反坦克分队开始出现,并投入到战斗中来。
51式火箭筒
51式火箭筒性能参数:
口径:90毫米
全重:10千克
全长:1.45米
弹药: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重5.5千克);241型90毫米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重4千克)
初速:106米/秒
最大射程:785米
有效射程:150-250米
破甲厚度:100-152毫米
志愿军使用51式火箭筒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
1952年由于抗美援朝的需要,中国根据美国M18式57mm无后坐力炮实物,研制出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并装备志愿军。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性能参数:
口径:57毫米
自重:22千克
弹药:杀伤榴弹、破甲弹
直射射程:300米
杀伤范围:75平米
破甲厚度:30°倾斜装甲70毫米
据统计,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被击毁击伤及被缴获的坦克有2251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志愿军战士使用无后坐力炮及火箭筒的战果。
志愿军战士使用52式57mm无后坐力炮
6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是志愿军步兵连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志愿军部队装备的60迫击炮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是31式60迫击炮,这是国民党政府于抗战时期仿制法国布朗德式轻迫击炮生产的,该炮曾大量装备国民党军,解放军曾大量缴获该炮。另一种美制M2型60毫米迫击炮,也是仿自法国的布朗德60毫米迫击炮,说起来和31式60迫击炮有些血缘关系。
31式60迫击炮
31式60迫击炮性能参数:
炮全长:677毫米
炮全重:19千克
弹药:31年式杀伤榴弹
炮弹重:1.36~1.54千克
初速:148米/秒
射速:18-30发/分
方向射界:11°
高低射界:45°-70°
最大射程:1444米
弹片杀伤半径:15米
志愿军使用31式60毫米口径迫击炮支援步兵
82毫米迫击炮
志愿军刚入朝时,最主要的营属火器就是82迫击炮,为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是原金陵兵工厂根据法国布朗德迫击炮,在沪式82迫击炮的基础上于30年代改制而成,曾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缴获数量较大,即使到朝鲜战争后期,二十年式迫击炮也仍然在使用。
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性能参数:
口径:82.55毫米
炮全长:1326毫米
炮全重:69千克
炮弹(榴弹)重:3.8千克
方向射界:9~26.4度
高低射界:45~85度
初速(黄磷弹):405米/秒
最大射程(榴弹):2850米
1951年苏制武器进入志愿军后,营级部队陆续装备了苏制PM-37型82毫米迫击炮。PM-37的射程比二十年式要远(超过3000米),炮弹威力大,在阵地战期间打敌人工事和敌步兵集团非常有效。1953年,我国仿制PM-37成功,定型为53式82毫米迫击炮。
美制M2式107毫米迫击炮
志愿军入朝初期使用的美制M2式107毫米迫击炮,是美国制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的重型迫击炮,主要装备步兵团重迫击炮连。抗日战争中期起,国民党军各美械步兵团重迫击炮连装备4门。志愿军使用的M2重迫击炮是国内解放战争缴获的。
M2式107毫米迫击炮
M2式107毫米迫击炮性能参数:
口径:107毫米
炮身长:1285毫米
炮全重:161千克
配用弹药:常规弹药多种
方向射界:7度
高低射界:45~60度
最大射速:20发/分
最大射程:4000米
志愿军某部入朝前誓师大会,台前摆放着迫击炮、重机枪
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
1951年下半年,第二批苏式装备陆续进入部队,这一批次中增加了重武器的数量和种类,其中就包括后来大放异彩的苏制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这款大口径迫击炮,是改进自著名的苏制HM38型120毫米迫击炮,提高了强度和操作性能。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该炮作为团属支援火力支援步兵分队作战,射程远、威力大,表现优异。
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
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性能参数:
口径:120毫米
炮身长:1560毫米
全重:175千克
弹重:15.8公斤
方向射界:6度
高低射界:45-80度
最大射速:15发/分
炮口初速:272米/秒
最小射程:460米
最大射程:5700米
该炮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后,志愿军在阵地战中具备了较大优势。该炮炮弹可以顶替122毫米榴弹,能够有效炸毁敌人坚固工事,防御作战时可以打集团目标。1955年我国仿制成功PM43型迫击炮,命名为55式120毫米迫击炮。
(未完待续)
(作者徐平,系军史专家)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
作者:徐平
编辑:柴潇
举报/反馈

中国军网

3949万获赞 295.9万粉丝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