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珊山
来源 | 读者新语文
怕孩子学习分心,家长有多“拼”?
前不久,南京有个14岁的男孩报警,举报爸爸在他房间里安装了监控。
爸爸孩子各执一词,爸爸觉得,如果没有24小时无死角的看护,孩子根本不能自觉;孩子呢,也特别委屈,觉得不受尊重。
可话说回来,严加看管,真的能够促进孩子自主学习?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鸟笼效应”,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送了好朋友卡尔森一个空鸟笼,并打赌说,你不久肯定要养一只鸟,卡尔森不信,就把这个空鸟笼放在家里。可是引起了无数好友询问:
鸟笼为什么空着?鸟死了吗?
不堪其扰的卡尔森教授,最终只好养了一只鸟。
在这个经典的鸟笼效应里,卡尔森经历了从拒绝到接受,最终顺应詹姆斯教授心愿的过程。这其实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强行要求别人去养一只鸟,就如同逼迫孩子学习一样。在不情不愿的重压之下,并不会形成自主性;反而,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主动性才会自己“找”上门来。
擅用鸟笼效应,引导孩子从心底接受、并愿意主动去学习,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广泛,学习目标也会更明确。
优秀的父母,会“鸟笼”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除了是经典的歌词,还是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的家教传承。
父母以真切的榜样力量,来告诉孩子:“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带你找到诗和远方。”
张克群
而张克群的答案,也是在父母的指引下找到的。
小时候,父母虽然忙于自己的工作,可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培养她的兴趣。
在那个杂志非常稀有的年代,他们给克群订购了一份《知识就是力量》的杂志,帮助她了解科学知识,带她通过小小的书本,来看遍世界的名胜与油画。张克群的历史知识与阅历,就这样一点点培养了起来。
而张克群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中考失利,她非常愧疚,可眼前浮现的是父母孜孜不倦工作的背影,和围桌读书的学习劲头。
于是,张克群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奋发。第二年成功考取了北京101中学。后来在导师梁思成的教育下,成为我国有名的建筑师。
优秀的父母,从来不会强行给孩子重压,而是做到了这两点:
第一,认真陪伴,帮孩子建立兴趣。
用心陪伴孩子的家长,往往都会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全身心地接纳孩子,确定孩子的优势和不足,根据优势引导孩子找到鸟笼,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第二,宽严并济,让孩子及时适应环境。
在培养孩子兴趣时,也会严格督促,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强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凡是可以给孩子接触的物质和人都是他们的环境,环境对儿童影响非常大。”
父母,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只有用言行举止引导孩子自发学习,才会让孩子的行为、情绪在潜移默化中正能量成长。
聪明的父母,会操作“鸟笼”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说的就是苏洵和他两个特别争气的儿子——苏轼、苏辙。
两兄弟小的时候特别顽皮,总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一天,苏辙无意看到爸爸苏洵走路时躲闪,到书房时还左右巡视一番才推门,进门后又迅速把房门插上。
苏辙将这事告诉了哥哥苏轼,于是两个人蹑手蹑脚来到书房外,用蘸湿的手指轻轻捅破了窗上的纸,顺着缝隙看到爸爸正在饶有滋味地看书。
苏洵抬起头看到儿子来了,赶紧做急忙状,合上了书,又用其他书盖在这本书上。
兄弟俩当然好奇不已,就趁着苏洵不在,从书桌上找到了那个被爸爸视若珍宝的书。然后发现,书上的内容比他们的游戏有意思多了,慢慢地,兄弟俩把兴趣转到了书上。
苏洵没有使用其他父母强硬的管教方式,而是巧妙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利用圈点的印记让孩子对书产生了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从心里喜欢上了某件事,不需要父母每日叮咛,严加管护,他便会主动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父母只需要慢慢引导,孩子就会自我敦促,探索新知。
懂得操作鸟笼的父母,孩子会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像那个电影《摔跤吧爸爸》。
女儿吉塔进入体育学院后开始放纵自己,甚至看不起曾经教她技能的爸爸。直到自己即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时,她才认识到错误,重新接受爸爸的培训,最后取得了成功。
限制一个人成功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环境。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认清自己劣势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学会适时地调整自己。
郑渊洁说,好的父母懂得发展孩子的长处,告诉他什么地方行,指引他向着正确的大路稳步前行。
好的父母,会及早帮助孩子提升自己成长的意识,会引导孩子防御糟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为孩子开启或是关闭鸟笼。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这样做
好的教育,是父母引导孩子利用环境发掘自我,是教会孩子善用鸟笼来实现自我。优秀的父母,不妨试试这样做。
1.帮孩子找到合适的鸟笼,找到兴趣
中西合璧亲子专家黄静洁女士有两个孩子,小儿子打小就有自己的兴趣,传承了爸爸谭盾音乐人细胞,而大儿子Ian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黄静洁
黄女士说,孩子的兴趣是需要寻找和发现的,而不是制造。她要做的就是陪着他去找,去各类运动里找,去艺术摄影里找……
最终,大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写作。
罗素说:“世界充满了神奇的东西,它们在等待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黄女士用寻找的方式帮孩子了解了世界,教孩子用兴趣链接了世界。
帮孩子找到一个适合的鸟笼,就会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最后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成功之路。
2.打扫鸟笼,营造合适的家庭氛围
世界上有最简单的教育方式吗?有!
钱钟书和杨绛用自己教育的结果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女钱媛,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的成功来自父母对她的悉心引导。
钱钟书一家
在学习问题上,夫妻二人从不会强制女儿做什么学什么,更不会给孩子定量学多少,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为构筑孩子成长的环境。
夫妻两个人每天都会把书捧在手里读上一阵儿。小钱媛从两三岁就是书不离手,爱学习的习惯也是随之慢慢建立了。
杨绛先生曾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发展自我。
3.鼓励孩子自己走进鸟笼,完善自我
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教育专家蔡笑晚,把自己的6个孩子培养成才,其中5个博士1个硕士,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蔡笑晚
值得一提的是老四天润,读书时走了一段弯路。当时一些武打类的影视剧非常多,《少林寺》《霍元甲》更是男孩们喜欢追逐的对象。做大侠、保家卫国竟成了天润的目标。
蔡笑晚没有拦着他,生硬拒绝会让孩子心存芥蒂不利于孩子成长。了解武校情况后,父亲摆酒给老四送了行。
到了武术学校,老四才知道,原来影视剧里的大侠跟现实生活是两码事,自己那些所谓的抱负不过是一片浮云,不切实际。
在父亲的引导下,天润经过一个学期的审慎反思,最终选择弃武从文,重新回到学校,发奋图强地读书、考学,现在已在上海创建了自己的医院。
蔡笑晚说,教育不是灌输,是激发;不是斥责,是鼓励。
只有正向引导,让孩子自己悟透,才会把追求做到极致,才会实现他的志向。
利希滕伯格说,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是抱怨孩子不自觉,不努力?还是以身作则,用恰当的方法来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和信心?聪明的父母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比起优渥的家境和父母的高学历,环境才是父母能提供给孩子最顶级的实力。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有能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来源 | 读者新语文
责任编辑 | 曹金玥
教育,要用“广角”来看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更多优质教育类原创内容;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有意思的教育类自媒体公号;
在这里,你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看教育。
优质+原创+教育+自媒体,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个周末与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欢呢?
各位老师、家长,如果您在平时发现了这样的文章,中教君欢迎您分享给我们。各位自媒体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末出现在中国教育报微信的平台上,我们也欢迎大家来自荐!
欢迎大家发送文章链接到我们的邮箱:zgjybwx@163.com。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报

114万获赞 88.3万粉丝
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