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独角兽易果生鲜因破产重组一事重回大众视野。作为全国首批生鲜电商,易果生鲜曾是“业内骄子”,如今被贴上了阿里“弃子”的标签。拥有过几万人团队的易果生鲜目前可能只剩几十人。一名今年5月被裁员的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承诺的赔偿金至今没到账。
实际上,易果生鲜从2019年4月就开始了大规模裁员。此前,它曾经历了天猫注资3亿美元、被评为“电商独角兽”、被边缘化等一系列过山车式的波动起伏。“易果生鲜也能算横扫生鲜界的种子选手,被边缘化后没有及时转型,其衰败也是必然。”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坦言。
同一个赛道,有人黯然离场,有人乘风破浪。受疫情影响,今年生鲜电商迎来新风口,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平台异军突起,获得更多的存活资源,竞争割据战加剧。专家表示,靠流量和补贴的模式运营并不能长远,生鲜电商需回到本职,探索出可持续、能够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
昔日生鲜电商独角兽如今负债23亿元
不久前有消息称,易果生鲜(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旗下的云象供应链(上海云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和安鲜达(上海安鲜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今年7月30日进入破产重组。“破产审查案件”裁定文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易果集团旗下的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安鲜达共三家公司总负债23亿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业内轰动。
公开资料显示,易果生鲜成立于2005年。曾多次获得来自阿里巴巴、阿里旗下云锋基金及天猫的投资。2013年,易果生鲜获得了天猫超市生鲜的运营权,或许正是这一战略为此后的落败埋下伏笔。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易果生鲜7次融资中,2016年曾出现两笔投资,具体金额未透露,但其中一笔显示达到数亿美元。除了阿里巨头之外,苏宁也进入投资人行列,这一年易果生鲜估值达12亿美元。而每日优鲜2016年获得的融资为2.3亿元人民币,易果生鲜当时在行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站在巨头背后的易果生鲜很快迎来了高光时刻。2017年8月,天猫投入3亿美元巨资,并与易果生鲜达成全方位合作。天猫超市同时宣布,将借助易果旗下的安鲜达冷链物流,实现食材在全国范畴内的“朝发夕食”。
图/易果生鲜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易果生鲜联合创始人金光磊曾透露过当时的成绩:2017年,易果GMV(网站成交金额)达100亿元,较2016财年披露的36亿元增长178%,预计在2018年实现盈利。
谁也没想到,局面在次年急转而下。新京报记者联系曾在易果生鲜工作多年后离职的中层人士李可(化名),他讲述了当时的内部传言:2018年的“双11”,阿里给易果生鲜定的目标并没有完成,“这是成为阿里‘弃子’最直接的原因,是易果生鲜开始走下坡路的分割线。”
其实,就在2018年“双11”的前两月,易果生鲜还被国内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评为2018年上半年电商的独角兽,在榜单上排名第三,在生鲜电商行业排名第一。
去年4月启动大规模裁员
随着阿里孵化出的盒马鲜生崛起后,易果生鲜成为阿里“弃子”成为定局。
2018年12月,阿里巴巴进行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天猫超市生鲜运营权从易果生鲜转交给盒马。据易果生鲜老员工彭天(化名)回忆,丧失了天猫超市的生鲜运营权,易果的业务直线下降,至少有八九成,这也逼着易果不得不转型做B端。
不过,B端业务的转型也没想象中顺利,失去了“金主爸爸”的易果生鲜只能被迫裁员。
“2019年4月开始,公司启动大规模的裁员,仅以市场部为例,一百多人的部门一口气全裁了,仅剩一名孕妇留守。”彭天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也是在那一拨被裁掉的,不过相比今年的被裁者,还算幸运的,至少拿到了补偿。
的确,今年被裁的员工小莉(化名)没有那么幸运。今年5月离职的她,按照裁员协议,将从7月开始分期付款获得赔偿金。“如今已是10月底了,一直没有下文。”
对老东家如今的局面,小莉甚感惋惜,当年的电商独角兽,强盛时期拥有几万名员工,如今估计就剩二三十名员工处理破产重组事宜,“这些人听说也不大好,拖欠工资的情况较为严重。”
易果生鲜破产重组已成定局。李可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有一家公司想要接盘,具体情况并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不是阿里系。
目前易果生鲜还有哪些优质资源?据李可透露,易果的官网、旗下做净菜的“我厨”都有用户和流量的基础,尤其是在上海比较出名。另一方面,易果转型做to B业务时,有一些餐饮客户,云象供应链也不乏一些供应商资源。
“如果有人要接盘的话,必须迅速才能有优势,迅速切入才能保持客户的黏性,否则市场就会被蚕食,后期也将较为困难。”品牌分析师朱丹蓬告诉新京报记者。
参与生鲜电商割据战需能“自我造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2019年,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从497亿元增长至2796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至4047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超6万家生鲜电商相关企业(不包含个体工商户),约14%的企业处于注销和吊销的状态。而在易果生鲜成立的2005年,这一数字仅有几百家。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我国新增生鲜电商相关企业超五千家,增速达80.19%,为近年来最高,随后增速呈逐年下滑趋势。
“生鲜电商是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行业,无论是to C还是to B的业务,前期投入成本非常高,找到可持续、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才最重要。”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目前很多企业紧盯流量,以流量获得投资人的支持,规模覆盖后争取上市,从而让投资人解套。“这样的模式即便上市了,也存在很大风险,瑞幸咖啡就是例子。”
本来生活网运营总经理卞宁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生鲜电商靠流量和补贴的模式运营,此计并不能长远,成本和收入并不匹配。“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的误区,在2016年确定回归生鲜买卖本职后,这才在2018年实现总体盈利。”
实际上,在生鲜电商赛道中,不断有人折戟,也不断有新人加入。一方面,易果生鲜、妙生活、吉及鲜、呆萝卜等平台接连倒闭;另一方面,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强势崛起。同时,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也逐步抢占市场,拉开生鲜电商的割据战。
“无论前置仓、中心仓,还是商超新零售,抑或大家现在紧盯的社区团购,都属于领域内演变出来的不同模式,不能妄下结论哪一个模式最好。但目前来看,每个模式均满足了一定消费者的需求。”赖阳表示。
也有专家认为,生鲜电商一定是巨头玩的游戏,对玩家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目前这条道路上,尚未走出优秀选手,未来竞争一定更为激烈,或将重新洗牌。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编辑 王琳 校对 李项玲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500万获赞 682.1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