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丽”一词在梵语中意为“一块布”。但是对于几千年来一直以丝绸、棉质或亚麻纱丽裹身的印度妇女和少数男性来说,这些织物不仅仅是衣服那么简单。它们象征着民族自豪感,是传统(和前沿)设计与工艺的代表,也是印度29个邦存在巨大差异的典型例证。图:拉贾斯坦邦的焦特布尔,一位女士的深红色披肩与这座“蓝色之城”的柔和墙壁形成了鲜明对比。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贾斯坦邦的纱丽工厂,工人们把刚刚染色的布料放在阳光下晾干,之后要把它们折叠起来,运到商店。如今,印度的大多数纱丽都采用机器加工,但仍有260多万织布工在这里坚持手工生产。不同地区出产的纱丽在其编织、染色和穿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图为拉贾斯坦邦一家手工作坊里晾干的纱丽,最长可达3米,最好能在身体上多缠几圈。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印度北方邦胡里节期间,妇女们穿着传统的红色纱丽,挥舞着竹棍。她们会用棍棒敲打村子里的男人,这是一项纪念印度教诸神奎师那和茹阿达美好爱情的庆祝活动。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贾斯坦邦纱丽工厂的工人正从巨大的机器织布机上取下雪纺绸。这些面料达480米,之后会被裁剪成更短的纱丽长度。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贾斯坦邦的一家工厂,妇女们正在收集刚晒干的纱丽。19世纪化学染料引入印度之前,织物是用靛蓝和茜草等天然材料染色的。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斋浦尔的一家商店里,女人们在挑选纱丽,这家店铺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满了布料。购买纱丽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要喝很多杯茶,还需要现场裁剪。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名手工艺人正在用木质模具为纱丽织物印花。该地区是传统技艺的中心,这种印花工艺在纱丽和家居用品上都有体现。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贾斯坦邦焦特布尔,妇女们穿着该地区典型的扎染头巾式纱丽。这种面料制作时需要先将布料整理成束状,然后染色。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苯胺染料在19世纪引入印度,可以为纱丽织物提供数百种颜色。但是,这些颜色鲜亮的染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一些手工艺者主张回归天然染料。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贾斯坦邦纱丽工厂的工人们正在准备需要染色的平纹织物。摄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