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证
1928年聂耳(右)加入共青团后与团小组组长邓象琏合影
作者:曾汝弟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云南期间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伴随云南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起步、发展的云南师范教育,在昆明地区以其院校间的不断整合、调整,于21世纪发展成为昆明学院,既承载了云南师范教育风起云涌、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也承载各个师范院校所产生的红色基因。
本文以昆明地区为代表,追溯云南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缅怀英烈人物,不包括西南联大所属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教育回顾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途程。云南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废科举、改寺庙、兴学堂的热潮。1905年,云南总督府把位于昆明五华山的云南方言学堂(原为开创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五华书院),改为云南高等学堂,并设立师范部,招生6个班180人。这是云南师范教育的开端。
1907年,云南高等学堂改名为云南省立两级师范学堂,分初级师范部和优级师范部。初级部招收小学毕业生,3年毕业后可担任初级小学(1至4年级)教员;优级师范部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毕业后可担任高级小学(5至6年级)教员。
辛亥革命后,1917年云南省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从五华山迁至今胜利堂处。1927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就读的就是这所学校。
1933年,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1938年校址迁至潘家湾,今昆师路1号。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50年。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国民教育的需要,除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省立昆华师范学校)外,昆明地区先后成立过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云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云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体育师范学校、云南省立虹山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师范学校又进行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合并部分师范学校为联合师范学校。至1949年,昆明地区保留的师范学校有3所: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云南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昆明县立师范学校。
云南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班师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上述3所学校合并,组建昆明师范学校,直属云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主管。1956年,昆明市新成立昆明第二师范学校(地址在火车北站东北侧),原昆明师范学校更名为昆明第一师范学校。1957年,为了培养边疆民族教育师资,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新建昆明民族师范学校(地址在龙泉路小麦溪),由省教育厅主管,面向全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962年,昆明第一师范学校、昆明第二师范学校、昆明民族师范学校,“三师”合并,还原昆明师范学校校名,校址为龙泉路小麦溪原昆明民族师范学校,由昆明市教育局主管。原在潘家湾的昆明第一师范学校校址,改设昆明第二十三中学。20世纪80年代初,昆明师范学校的幼师班独立出来,在潘家湾原昆明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址,成立昆明幼儿师范学校。
1984年,在潘家湾原昆明第一师范学校校址,成立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昆明第二十三中学改为昆明师专附中。
1987年,在昆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昆明教育学院。1998年,将筹建中的昆明教育学院并入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昆明师范学校和昆明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昆明地区中等师范教育至此结束。
2004年,以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昆明大学为主体,创建全日制本科综合大学昆明学院。
昆明地区师范教育的变迁历史表明,近代以来昆明地区的初等、中等师范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先后归入了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继而又归入了昆明学院。包括聂耳就读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的课桌椅、钢琴等全部物产和文件档案,都转到昆明学院。这就意味着昆明学院传承着昆明地区初等、中等师范学校的血脉。
昆明黑龙潭公园烈士陵园内的马登云、王德三、吴澄烈士墓
英烈垂千秋
昆明学院不但接续了昆明地区师范学校的物产和档案,也接续了这些学校的优良教育传统,传承了这些学校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
据历史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昆明地区的几所师范学校,都是中国共产党云南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许多师生冒着被反动派逮捕、坐牢、杀害的危险,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甚至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
聂耳 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甬道街73号,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入学不久,就参加了党领导的“读书会”,阅读了《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树立了要为打倒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而奋斗的革命理想。他在《我的人生观》的作文里写道:“我的理想就是要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1928年3月30日,赵琴仙、陈祖武、罗彩3位年轻的革命战友被反动派杀害。面对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聂耳毫不畏惧,他毅然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不久,16岁的聂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聂耳加入共青团后,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革命之中,也引起了反动派对他的监视,并把他列入准备逮捕的黑名单。为了聂耳的安全,地下组织通知他尽快离开昆明。1930年7月10日,聂耳冒名堂兄聂叙伦,乘滇越铁路的火车,绕道越南去了上海。
聂耳到上海后,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2年,反动派在龙华监狱杀害了24位共产党人。聂耳得知噩耗后,他怒火中烧,拍案而起,当即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33年,21岁的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聂耳入党后,以音乐为武器进行战斗,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30多首革命歌曲。周恩来同志曾说过,许多青年是唱着聂耳的歌奔赴延安、奔向革命,奔向抗日前线的。1935年7月,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
吴澄 1900年出生于昆明,15岁考入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当小学教师期间,成为云南第一个女共青团员。她自己筹资创办了云南第一份革命刊物《女声》杂志。在与地下党员李国柱共同战斗的日子里,他们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1929年春结为伉俪。1930年底,由于叛徒出卖,怀孕的吴澄和李国柱同时被捕。面对敌人的金钱利诱和残暴酷刑,他们坚贞不渝。1930年12月31日,吴澄和李国柱被判处死刑,他们手挽手,昂首挺胸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吴澄时年30岁,李国柱时年24岁。
赵琴仙 1906年出生于昆明,1922年考入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入学不久,她就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她说,她要像秋瑾那样干革命、拼一死、洒热血。1926年,赵琴仙毕业后到女中附小当教员,加入共青团。1928年1月,赵琴仙被反动派逮捕,3月30日,她和罗彩、陈祖武同时被反动派判处死刑。在赴刑场的路上,他们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口号英勇就义。赵琴仙是云南牺牲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秦美 1907年出生在昆明,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中共昆明市委负责人。1929年7月,云南军阀在昆明北门街搬运火药中,引发大爆炸,酿成惨案。反动军阀召开大会作反动宣传,把爆炸案嫁祸于共产党。为了揭穿反动军阀的谎言,秦美带领部分地下党员和革命者到会场发表演讲和散发传单,揭露爆炸真相,后被反动派逮捕。10月4日,秦美和另外7位共产党员被反动派判处死刑。在赴刑场的路上,8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的口号英勇就义。
1929年7月与秦美一起被捕,10月4日一起被反动派杀害的7位烈士中,甘汝松、李凤友、马登云3位烈士,也是师范学校校友:
甘汝松 1909年出生在晋宁县。1924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凤友 1910年出生在昆明,1924年考入云南省联合师范学校。1927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当了小学教师,但为了革命的需要,他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专职从事农民革命运动,是云南农民运动最早的领导人之一。牺牲时年仅19岁。
马登云 1910年生于昆明,小学毕业后考入云南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被推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和昆明市学生联合会的领导班子成员。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入党。
烈士垂千古,英名永流传。
(作者地址:昆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