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瓷,当你看到它时,就宛如春风拂面,又好似在葱翠的山涧沐浴着清澈的泉水,它已不是人造之物,它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精灵,是绿的代言、春的使者。这就是古越之谜,萦绕千秋,造化青瓷之巅的越窑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秘色越器》诗,也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
[唐]·海棠花口秘色瓷盘
首句“越窑开”说明秘色瓷的诞生地为越窑,越窑是中国青瓷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基地。
东汉年间,这里从陶器到原始青瓷,后来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的历史过渡,唱响了中国陶瓷,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绿油油的大地战国时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青瓷经过千锤百炼,晚唐、五代时达到鼎盛,北宋中期渐渐衰败。陆龟蒙所谓的“越窑”则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波等地,此范围中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
在五代时越窑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这称呼的由来据宋时人的解释是因为吴越国王钱镠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宋]·青瓷刻花碗
根据“色”字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故称“秘色”瓷。
清时人评论“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在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县先后发掘了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钱氏墓,杭州施家山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临安县功臣山钱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窑瓷器。
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古代佛塔的修复施工。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
在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从地宫中出土了十四件精美的瓷器。据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懿宗“恩赐……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经专家核实考证,它们居然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形极度规整,造型简洁明快,釉色青绿葱莹(其中有十二件),晶莹润泽。共有碗七件,其中两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六件及瓶一件。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
最感人肺腑的惊叹是:巧妙的凹底器形设计,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如雨后的春草,似盛满的碧波在荡漾,呈现出秘色瓷“无中生水”的视觉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类似效果的秘色瓷还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等。其他的秘色瓷器隐约也有水感,但相对较弱。
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比,发现“无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器底部均为“凹底”。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相应地从瓷器口处观看,瓷器底部形成一个微小的弧面。
五代诗人徐夤曾对秘色瓷有过这样的描绘:“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物账碑》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具体说明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于地宫中室内,稀罕之物,其造型极为少见,端庄规整,有宗教特质的神秘之感。釉色晶莹,胎质细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圈,类似弦纹,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
在发掘时,瓶口覆有一颗大宝珠,瓶内装有二十九颗五色宝珠,可谓宝中之宝。遗憾的是这么精致的瓷瓶在《物账碑》中竟没有记载。
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属于秘色瓷。再从佛教的仪规看,此瓶出土时内有宝珠,应属于佛教的供养器“五贤瓶”“五宝瓶”之类。用它盛上五宝、五药等以消除烦恼、去除尘垢,系为佛家宝物。《物账碑》不知何故当时没有记载,成为“瓷秘色”账上之“遗漏之物”。
唐代的金银器在历史上有极其尊贵的地位,代表了那个时期最极致的工艺技术。地宫中出土的秘色瓷,12件为素面青釉秘色瓷器,只有两件为样式、纹饰相同的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这样把两种精致完美的工艺结合在一起,可谓锦上添花,绝世尤物。
其中一件碗口沿为五瓣葵口,碗身斜腹,高圈足。碗内壁施青黄釉,釉质滋润,开片细碎。碗外壁髹深蓝色漆,并有平脱雀鸟团花五朵,纹饰鎏金。两碗口、底沿均包有银棱。碗外壁的雀鸟团花纹饰纤细繁缛,刻划精细入微,外观雍容华美,富丽堂皇。其中,每朵团花上的雀鸟比翼双飞,富于自然情趣,本是春意盎然的秘色瓷又添花香鸟语的景象。
其图案设计大气饱满,寓意祥和,工艺酷似今天的窗花剪纸技艺。虽是平面设计,却在碗壁的曲线映衬下巧妙而富于变化,显得动感十足,有呼之欲出的立体感。像这种以花卉雀鸟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在盛唐十分流行,大多比喻夫妇美满幸福之意。
这种金银装饰瓷器的工艺做法是:先按照设计要求镂刻出雀鸟团花纹银箔纹样并鎏金,再把此纹样粘贴在黄釉秘色瓷碗的外壁上,髹漆盖住纹样。最后,研磨“推光”直到雀鸟团花纹样显露出来并与碗壁黑漆厚度平齐而融为一体时,即为“金银平脱”。
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就有金平脱犀头匙筋、金银平脱隔馄饨盘、平脱着叠(碟)子及金平脱装(妆)具玉合(盒),金平脱铁面椀(碗)等物品。
又有《唐氏肆考》记载:唐末前蜀王王建,报送“朱梁”(后梁太祖朱全忠)的信物中就有金棱碗。王建在信中说:“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这就证明金银平脱在唐代极为盛行,并且在五代已有用金银装饰秘色瓷的工艺了。
日本正仓院收藏有我国唐代的金银平脱铜镜、木琴、皮箱等,但就是没有金银平脱瓷器。所以这两件出土的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它们独具匠心,完美地将“金银平脱”装饰在如冰似玉的秘色瓷上,是陶瓷史上一次重大的装饰工艺创新,在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
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从造型、胎釉特征和装坯方法上,都表明应是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越窑。并且,这一地区也有类似的瓷片出土。这批秘色瓷应是上林湖生产的青瓷精品,当时作为贡瓷呈献给唐代宫廷,再由唐懿宗供奉给“佛骨舍利”,密封于法门寺佛塔地宫。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甚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五代]·青白釉素面盖盒
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吴越国王钱氏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
至于它的名称,是青瓷而不言青,也不像宋代那样,取些粉青、梅子青一类形象的名称,却用了一个“秘”字,着实逗弄得后人纠结了1000多年。仔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与虚的内容?
如此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唐代人才懂得其深意吧,给后世留下了千年之谜、万世之文章。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田白瓷美境》】
举报/反馈

人民出版社

3.6万获赞 3.8万粉丝
关注人民出版社百家号,即时获取图书资讯
人民出版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