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三王墓,位于怀远县常坟镇常坟村,墓主为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曾祖父母、祖父及父母亲。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2004年10月28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常遇春卒后被封为开平王,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因感念常遇春功勋卓著,戎马一生,生前未享报偿。又从大局考虑,国基初奠,还需将士为朱明王朝效力,以完成一统中华的宏伟大业,故复命除在中都凤阳建“开平王庙”外,还特命在怀远按照王位级的规格,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曾祖父四三公,追封开平王,谥庄简,通称开平庄简王,简称庄简王,祖父重五公,追封开平王,谥安穆,通称开平安穆王,简称安穆王,父亲六六公,追封开平王,谥靖懿,通称开平靖懿王,简称靖懿王,曾祖母张氏、祖母陈氏、母亲高氏,皆追封为夫人,故其墓通称为三王墓。
三王墓初建时,规模宏大,型制完整,整个陵区占地约二百余亩。墓前享堂、神道、二旁石制文臣、武将各一,石马及控马人、石狮、石虎、石羊各一对、华表、驮神道碑的赑屃等碑碣石器皆完整如式,排列有序。洪武十年,常遇春长子常茂获罪,流放广西,墓园建设放缓。后朱元璋政权巩固,开始残杀功臣。建文继位,朱棣篡权,常遇春次子常升为保其甥建文帝,战死金川门,常氏获罪。常升妻携子被发配云南,墓园完全停建。弘治五年,明朝为常氏平反昭雪,至明亡,墓园受到朝廷保护。此后,经清朝捻军以及1966年开始的十年内乱,墓园石器碑碣均遭损毁。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
1991年,常氏后裔捐资重修,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三王墓”前,仅残存的一尊石虎,静静伫立,无言望天。正所谓:“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常遇春纪念馆,清人尹继善撰: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士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等捐赠文物、历史文献资料,陈列于“常遇春纪念馆”,将真实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给观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区永平岗人。其父常六六,母高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为“开国元老,异姓真王”。其妻蓝氏,她是明朝大将蓝玉的姐姐,和常遇春一样是安徽人,更确切的是安徽凤阳人,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也在平阿山区加入了刘聚的起义军。由于他赋性刚毅,状貌奇伟,英勇善战,胆识过人,深受刘聚的器重,不久便当上了什夫长。后来,他因不满刘聚的“善恶不分”,毅然于公元1355年初,率领几十人赶到和州投奔朱元璋。而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日渐壮大,正欲渡江南下,常遇春自愿请命为前部先锋。乃至渡江朱元璋兵分三路,轮攻采石,元兵布阵矶上,矶下虽巨舟如织,但相距三丈有余,难以登岸。第一路郭英先攻,第二路胡大海再攻,均未攻上而败退。第三路常遇春见势乘快舟而至,奋发神威,舍舟挺戈飞身登矶,众敌丧胆,四散逃窜,遂攻下采石,乘胜又夺取了太平(今当涂)。这对朱元璋进军克复江南地区,建立根据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此战之后,常遇春便成为朱元璋手下一名得力将领。朱元璋授其为“总管府先锋”不久又升任管军总管。
公元1355年三月,常遇春随朱元璋攻下建康(今南京),他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也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用兵与兵法相合,故能屡出奇兵大败元军,功居诸将之先。之后,又同徐达一起转战江南,一鼓作气克镇江。同年四月,在攻常州的战役中,徐达被围困于牛塘,常遇春出奇兵巧解牛塘之围,生擒吴将张德。马汗未干,甲胄未解,又先后攻克宁国,池州,安庆等地。因战功卓著,常遇春先后升任为镇国上将军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等职。
公元1361年,常遇春随朱元璋帅舟师与南汉王陈友谅战于鄱阳湖,九江之上。双方进行了36天的大决战。结果常遇春打败了敌帅张定边,陈友谅也中流矢身亡,围攻武昌降其子,敌全军覆没,湖湘平息。这次战役,常遇春功勋卓著。
常遇春在战争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异常,时称“常胜将军”。他自己也常常说,只要给他十万兵,就能够横扫天下,人们又称他“常十万”。与徐达、汤和、胡大海、沐英一起并称“朱家五虎”。
公元1365年七月,常遇春与徐达攻取庐州,八月将兵平麻岭,十洞,牛坡等诸寨;复又攻取湖州,杭州南安,南雄,邵州,安陆等十多郡。1367年八月常遇春帅全军围攻平江(今江苏)九月城破,活捉降元叛逆张士诚,为朱元璋扫除了江南最后一个劲敌。朱元璋加授常遇春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册封其为鄂国公(历史上仅初唐尉迟恭、南宋岳飞得此封号,其为第三人)。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大将军,各帅精兵20余万,由淮水入黄河,分路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称帝于金陵,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此时,常遇春已取下山东诸郡,继又攻破汴梁以及河南诸城池。同年七月,渡大河,攻破河北诸郡。八月二日,不战而克燕郡。元军北逃。常遇春追攻太原,大同,永平,惠州,大宁等郡。公元1369年六月,全军围剿开平,元军又往北奔逃,追至北河,俘其宗王三人及平章鼎住等,俘军士万人,缴获车,马,牛千万有余,将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赶到蒙古沙漠以北,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统治。遂奏凯还师,七月七日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龙关县西),常遇春不幸得暴疾身亡,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闻讯大痛,立即罢朝震悼,在庭之臣无不洒泪。翌日召中书定议:“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八月朔日,柩车至龙江。
朱元璋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泣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咏罢,又开关睹容,脱下龙袍盖其遗体之上,又亲为选择葬地——南京中山北郦。复又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命礼部监修王陵。嘉靖十一年,封其后裔常玄振为怀远侯。
朱元璋在南京城中为常遇春兴建常府,还盖了花牌楼,以此来表彰其丰功伟绩。常府规模甚大,仅常府花园中的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常府的牌楼十分壮丽,上刻各式花卉纹饰,故被人们誉为“花牌楼”。牌楼外之桥,也取名为“门楼桥”。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因感其功,伤其早逝,未享报偿”,下诏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谥忠武(武将最高封号)。因他攻克元上都开平府,建有奇功,追封“开平王”。这就是常府后来为什么又叫“开平王府”的由来。
常遇春陵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钟山)之阴白马村一带,占地约2500平方米。主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30米,墓茔与墓前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墓经整修,底径9.5米,封土高2.4米。神道现存石望柱一,石马二,旁有控马官,石羊二,石虎二,武将二,墓碑一,墓地周围有柱础数个,为原享堂遗址。
墓地石兽、石像生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石兽仰头,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
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
现存墓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1871年(清同治十年)2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常遇春墓、徐达墓等明代开国元勋陵墓随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清乾隆皇帝的题词是“涌动风云”,并令其嫡裔建祠于本籍永平岗。祠成,特遣制台尹继善躬诣致祭,御撰祭文:“维尔英姿奋发,雄略建勋。拔身于草泽之中,择君而侍,斫阵于危疑之顷,振旅凯旋。贾勇有余,整军容于后劲;追奔逐北,励士气以前驱。锡茅士以酬壮猷赐封茔而光殊烈。8时巡南国哦,莅止江城,传镌崖之异绩,钟山古墓,命修祀以存馨,灵爽尤存。庶其馨格!”
宋濂赞常遇春曰:“王之为人,守廉而不矜,有功而无过。筹决胜之方,不学而能。其从大将军东征西伐,而能遵守节制,及其自将兵则所至无不克捷,尤其智识明而才力雄,故施之各得其义。”
1991年重修常开平王墓誌
常坟镇发轫于明朝初叶,原名贾村。当时,朝廷和地方官员尊崇常遇春功绩,常来其祖茔祭祀。为提供食宿便利,当地渐成集市。贾村遂改名为常家坟集。在常坟镇,常氏一脉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除明开国元勋常遇春外,还有同盟会会员常济舫、反清爱国人士常太旭、著名抗日将领常子文等。
(来源:浩彬搞笑站网易号、好看视频舒哥vlog)
法律顾问:安徽百舜律师事务所 王骏驰律师
免责声明怀远生活圈
怀远生活圈,努力打造怀远本土最具影响力公众号,为大家推送最接地气的本地资讯。本微信部分内容采编自网络,由于特殊原因无法追溯到原著者,我们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版权归作者本人。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