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1931年4月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一位年轻人身负镣铐,与其他20多名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他就是邓恩铭,祖籍广东梅州。
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求学于山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深情地对当时山东省的负责同志讲:“革命胜利了,不要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应该把王尽美、邓恩铭同志的情况搞清楚,应该收集烈士文物。”1961年,同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经过山东,感慨万千,赋诗一首回忆王尽美与邓恩铭:“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2009年9月,邓恩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据考证,邓恩铭的祖籍地在梅州,这对于苏区梅州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庆说。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张柳青
出生于崇文重教的家庭
1901年1月5日,在贵州省荔波县一个名为水堡的寨子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人给他取名邓恩铭。邓恩铭共有姊妹兄弟6人,他在兄弟中居长。
据考证,邓恩铭的先祖是从广东省嘉应县(现梅州)迁到荔波县居住的。至邓恩铭父辈时,在荔波聚居地已居住130多年。“在荔波县邓恩铭烈士故居内,有一块展板上清晰地介绍了邓氏宗族家谱,他们是从梅州迁徙而来的。”梅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邓锐去年12月6日至8日,专程前往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考察访问邓恩铭的出生地、青少年生活之地。
1905年,为躲避匪患,邓恩铭姊妹兄弟6人随父母搬到荔波县城居住。为维持生计,邓家与亲戚合伙开了家“双合号”小铺,经营中草药,兼营糖果等杂物。邓家的女性都参加劳动,邓恩铭的祖母每天到街上卖酸菜营生;邓恩铭的母亲每晚挑灯做鞋,但因制作费力,无利可图,改为生发豆芽、磨豆腐卖。
饱尝了生活艰辛的邓国琮,对聪慧的长子邓恩铭寄予无限希望,想方设法让其读书,改变一家艰难的生活和低微的地位。邓恩铭4岁的时候,父亲请当地著名学者、清末秀才蒙旦初给儿子“发蒙”。1907年,又送邓恩铭进私塾馆,系统地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和观念,深深烙印在邓恩铭的家族中。”邓锐在参观邓恩铭的出生地,翻阅了大量史料之后表示。
中华民国建立后,邓恩铭所在的学校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学校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注意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从这时起,他开始懂得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
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恢复帝制的支持,签订了出卖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在全国激起强大的反抗浪潮。当反日讨袁的爱国运动波及到荔波县城时,邓恩铭积极投入到运动中,一次讲演时,他将自己用的日本货当众烧毁,以表达抵制日货的决心。反日讨袁,是邓恩铭第一次参加政治运动。
1917年9月,邓恩铭背井离乡来到山东济南,投靠在山东任县官的叔父黄泽沛(黄泽沛的父亲原名邓锦臣,是邓恩铭祖父邓锦庭的同胞兄弟,儿时过继给姑母家而改姓“黄”)。一年后,邓恩铭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学习期间,邓恩铭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学生运动中。
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和省立一中的学生联合其他学校的学生,有组织地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演讲,声援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邓恩铭在运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因此受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成为省立一中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0年夏秋之际,邓恩铭和另一名青年领袖王尽美一起,联络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进步青年,秘密成立了济南康米尼斯特(Communist,共产主义)学会。1920年8月,王尽美、邓恩铭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取得联系,开始筹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中共一大最年轻代表之一
在水乡嘉兴南湖东岸,巍峨屹立着一座建筑,由一栋主楼、两栋副楼和三栋“我”字形建筑组成。建筑周围有56根高大庄严的檐柱。高楣上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七个金字:“南湖革命纪念馆”。
从庄严宏伟的纪念馆进入,一楼序厅的红船被鲜花环绕,红船两侧的浮雕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寓意“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
1921年7月底的一天,南湖浩渺烟波上,停泊着一艘单夹弄中型画舫,舫中13名青年从中午11时一直开会到傍晚6时。他们在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面对满天风雨阴霾,会议闭幕时他们轻呼出时代的强音:共产党万岁!世界劳工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一湖烟波无声,有幸见证阴霾中“开天辟地大事变”。
这13名青年分别是: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他们代表了当时全国50多名中共党员。
“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这是邓恩铭参加党一大后写下的励志诗。当时邓恩铭年仅20岁,是13名代表中年纪最轻的一个。在会议期间,性格开朗的邓恩铭十分活跃,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许多代表的称赞。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对山东省的负责同志说:“革命胜利了,不要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应当把王尽美、邓恩铭同志的情况搞清楚,应该搜集烈士遗物。”
如今,走在济南五龙潭公园广场上,一座4米多高的花岗岩石雕像掩映在苍松之间,这就是革命先驱王尽美和邓恩铭的雕像。邓恩铭手中拿着“共产党宣言”,再现了他当年传播马克思学说的场景。
中共一大结束后,邓恩铭和王尽美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工钱劳动和价值》等书籍带回到济南,并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做好理论宣传。
次年初,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会后留在苏联参观考察,受到列宁的接见。回国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工人运动上。当时,山东党组织把工人运动的重点放在济南、青岛、淄博等工矿区。在他的努力下,淄博矿区很快建立了工会组织,后又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共洪山矿区党支部。
因工人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邓恩铭受到组织青睐。1923年4月,邓恩铭受中共济南地方支部委派,赴青岛工作。
在青岛期间,邓恩铭成为青岛党、团组织的奠基人,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并在大革命期间,先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
在担任山东省委、青岛市委书记时,邓恩铭掌管过党的许多经费,而他自己却一直生活清寒,每月组织发给的生活费,也多被他用于接济困难的同志。
朴素的生活作风从邓恩铭的衣着便可看出,他长期对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春秋都穿着一件灰白大褂。到工厂活动时,他总是着粗布裤褂,从外观看完全像是一个朴实地道的工人。
祖祠曾是游击队据点
在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龙子村,一个旧式围龙屋被现代化的高楼包围,略显沧桑。门旁对联写着:“南阳世泽,东汉家声”,彰显着这里是邓氏祠堂。
走进祠堂,密布的灰瓦、斑斓泛黄的围墙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这座邓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邓恩铭的祖籍地。
“我们很清楚祖籍地在梅州。”现居住在贵州荔波县的邓恩铭侄子邓碧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搬离家乡已多年,但一直以来,都想回到家乡寻根问祖。“去年,梅州家乡的邓伟彬、邓建兴、邓锐来到贵州找寻邓恩铭叔父的足迹,我们很高兴,感觉找到了家人。”
邓锐在得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的祖籍在梅州市,但从未得到证实的消息后,于去年底专程前往荔波县调研梳理有关情况。
邓恩铭的侄子邓碧飞、邓碧林,以及侄孙女邓庆梅,给邓锐一行人提供了很多资料。根据荔波邓氏家族的开基祖邓沛璋及其妻子金老太君的墓志铭记载,邓沛璋从“粤之梅州罗衣堡大密约”来荔波。
邓沛璋出生于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733年12月19日),乾隆即位时,邓沛璋三岁,他少壮时“有志于四方,于是遨游”,之后始“有先而卜居”荔波,此时他可能二三十岁。清嘉庆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1809年2月22日),邓沛璋七十六岁寿终。因此可以判断邓氏迁居荔波时间为清乾隆年间。
邓碧林介绍,虽然他们从未回过梅州,但一直都以客家人自居。“我们知道客家人不畏艰难、坚毅开拓,反对压迫剥削,争取自由平等,慎终追远、崇文重教等客家精神在邓恩铭身上发扬光大。”
邓碧林向记者回忆起,邓恩铭英勇就义时,表现出的无惧无畏精神。“客家人游历四方,身上有坚定的爱国精神和赤子之心。而邓恩铭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坚定的革命信仰。”
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9年初,因叛徒出卖,邓恩铭被济南警察局逮捕。
在监狱中,邓恩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得敌人惊恐万状,对他更加地严刑拷打。敌人从肉体上给予邓恩铭折磨,妄图摧垮他的意志。然而邓恩铭始终坚贞不屈,坦然自若,严守党的机密。对他恨之入骨的敌人,于1931年4月5日残酷地将其杀害,他牺牲时年仅30岁。
“他一生没有子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珍贵的生命。”邓庆梅说,长辈们一直强调,他们来自嘉应州,有机会要回去看看,非常感谢梅州这边为他们找到了“根”。他们决定在邓恩铭诞生120周年,也就是建党100周年(2021年)之际,组织家族成员前往梅州,拜祭祖先。
邓氏祖祠如今已没有人居住,老屋的看守者邓河山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祖祠。
邓河山介绍,梅州的邓氏后裔分布在国内外。除了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外,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邓演达、中央主力红军中参加过长征的27位女红军战士之一邓六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非洲区唯一代表邓军凯、梅州市第一家商业银行创办人邓树南等。
“此外,邓氏祖祠还曾经是游击队的聚点之一。”邓河山介绍,祖祠前曾是一片密林,背靠大山,特别适合作为隐秘的交接点。“我们希望将祖辈的爱党爱国爱家的精神一直延续传承下去。”
■相关
邓恩铭家书:
字字情深
彰显革命情怀
据史料记载,邓恩铭16岁到山东济南求学,直到1931年英勇就义也没有回过家乡。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邓恩铭主要通过书信与远在贵州的家人保持联系。目前留存的十几封家书,都是邓恩铭走上革命道路后在山东期间写给家人的,从中可以看出邓恩铭热爱家人、反抗旧俗和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
到了济南后,邓恩铭在诗中表决心:“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后来,邓恩铭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吾人欲图成一事,必经大艰难、大困苦,而后能达吾人之目的。”
“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点穷苦,实在是罪过!”
1925年8月,邓恩铭在潍县由山东各地党组织的代表选举为新的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书记。9月,他接到弟弟来信,因家乡遭灾,米价飞涨,希望他寄钱回家,帮助度过灾荒。他在回复的信中写道:“我从济南回到青州,就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点穷苦,实在是罪过!”以他当时的职务,若有一点私心,是能够拿出一点钱来接济家里的。可他宁愿亏欠家里,也不愿影响革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
父母在家乡给邓恩铭定了亲,来信催逼他回家结婚,想以此来拖住他。邓恩铭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表达了他在革命道路上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1924年5月8日,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3月,邓恩铭给家中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写下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表达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和对革命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心。4月5日清晨,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四五烈士。
参考书目:《中共一大代表丛书——邓恩铭》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