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山峰仿佛利剑拔地而起,山路蜿蜒盘旋,山体陡峭如立,山上藤蔓缠绕,周围有湖还有古建筑群,景色既优美又奇绝,这就是济南华山。园区依山傍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济南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就是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
名作《鹊华秋色》勾勒出古时“华不注”
华山的华其实读作一声,名字是由来于古称“华(huā)不(fū)注”。《诗经小雅常棣》中有诗句说:“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读音:唐迪支花,额付伟伟)。
在春秋时期,发生齐晋之间的鞌(ān)之战发生在华山所在的地方。《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与晋军决战,然而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换来的结果是 “齐师败绩”。鞌之战给华山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公元1295年,刚刚卸任济南路总管府的赵孟在家乡湖州与好友周密宴饮,他赞美济南山川之胜,他凭着记忆勾画出济南鹊华二山之胜,即著名的《鹊华秋色》,赠予了好友周密。这幅名画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黄河的文化符号,还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吟诵华山的诗文作品不胜枚举,仅乾隆《历城县志》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便收录127首(篇)之多。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攀登华山,写下一首长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
清代咸丰年间,黄河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至山东张秋镇穿过运河,夺占山东大清河注入渤海,从此结束了入淮700余年的历史,这是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 光绪年间,黄河两岸堤防修筑开始黄河巨流全部注入大清河。黄河改道后,洪水泛滥、泥沙淤积,淹没了鹊山和华山附近的湿地和沼泽,树林和泉眼也消失了,济南北郊风景大为改观。华山周围黄土飞扬,生态遭到了破坏,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挖湖蓄水 土方堆山 华山湖重现昔日美景
2017年济南市启动华山湖湿地建设,通过挖湖蓄水、土方堆山,建成了如今清如明镜,宛如仙境的华山湿地公园。然而清可见底的一方碧水则是湖水水质得到有效治理的功劳。
据了解,华山湖水治理的周期计划是三年,通过三年的治理,达到稳定的生态系统,从现在的“水清”逐步做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保持湖水干净的同时,打造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作为黄河旅游风景线的重要一员,华山景区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为济南市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山力量”。
生态环境恢复 公园平均每天接待1.1万游客
生态保护逐渐取得成效,曾经的沼泽地变身为碧绿清澈的华山湖,一度光秃的华山也通过复植等手段逐渐恢复青翠。华阳宫、烟雨桥、崇正桥等著名景点,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故事。
独特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破茧成蝶,成为新晋的旅游打卡网红地。
除了游客,公园里也有不少附近居民运动健身。现在山水相映,再现“鹊华烟雨”胜景。华山片区的居民成为了大家羡慕的对象,站在窗前就能将华山美景收入眼底,闲暇时还可以和家人朋友漫步园中,惬意自在。
配套设施完善 27所学校纳入规划中
如今,华山片区内部及通外其他片区的道路网逐渐加密,目前鹊华大道、光华大道、华山路、卧牛山路、济泺路等9条主干道路约30公里已基本建成通车;听水路、雨华路等21条支路约10公里已经取得批复,部分道路也完成立项审批。
地上交通网发达,地下交通线路也在筹备中。
黄河洼地华丽蜕变 华山片区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
华山片区是连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与东部新城的重要区域,更是新旧动能转换和跨入“黄河时代”的桥头堡。以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为核心,华山片区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片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利用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注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将片区塑造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近人、旅游配套完善、生活舒适便利”的城市综合体。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积极探索富有华山片区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充分挖掘鹊华秋色文化的旅游价值,实现黄河洼地华丽脱变,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