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所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以上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求助者对自身状态的反应错误或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却表现得非常悲伤,或是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转为异常状态。我们把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以下通过案例,说明“三个原则”的使用。
案例1-1
一位内向而又很追求完美、好胜心很强的大学生,因刚刚失恋导致近期心情不好,并因此影响睡眠和学习效率,自认为这样下去是“没出息”的表现,请求心理咨询师帮助自 己早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分析
该求助者的情绪变化是主导性症状。是在客观存在的事件刺激下而导致的主观上的情绪紊乱。因为情绪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所以所表现的工作效率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表现了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其表现也符合内向、追求完美、好胜心强的人格特点。 本人对症状及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有很好的自知和理解并主动求治。按“三原则”判断,应 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变化。
案例1-2
某女性,55岁,由女儿陪同前来咨询。
求助者本来是一位仓库保管员,退休已3年。近两个月来,突然在每天半夜12点至凌晨3点左右,都听见原来同事中的4男1女在自己窗外议论自己,说自己当保管员时太 严格,了解他们一些违反政策的事,现在合伙商量要把自己清除掉。于是,求助者找自己 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女婿进行侦查,但证明并无此事,可自己不能消除这种声音和恐惧的心 情。
分析
幻听是该求助者的主导性症状。这反映了主客观不统一,显然是不正常的心理浩 动。
案例1-3
某女性,34岁,中专毕业,会计。
近一年来,把每月的工资都买成衣服,到处分送给亲朋好友,认为这是'‘希望工程", 当家人问及此事时,还断然否认,认为“做好事不应声张”。家中经济条件好,但个人的衣着不修边幅,家中卫生极差。给10岁女儿的信中写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做人,力争去做一个21世纪继往开来的优秀的好人,一生平安。虽然我小气,但我从不伤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好吗?”
经常给孩子的老师写信。均表明其思维逻辑的混乱。医院给开药物“氯氮平”,看过说明书后坚决不服用,因为“吃了就是精神分裂症了”。拒绝看病,拒绝治疗。由家人陪送去某医院检查身体,勉强到了医院门口,坚决不进去,并乘机溜走。
其丈夫说,谈恋爱时就发现她有时说话不着边际,因当时在部队上,接触少,未在意。4年前,复员回家在一起生活,就发现她懒,不理家、不做饭,也不管小孩,一切都是由他管理,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
分析
该求助者存在思维形式障碍和意志缺乏等症状,出现了主客观不统一,心理异常 已非常明显
举报/反馈

雷民心理

86获赞 52粉丝
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