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讨论运动心率的时候,提供了一个运动强度与心率的对应表,这个对应表其实就是借鉴RPE的经验制定的。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什么是RPE呢?
RPE是英文“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的缩写,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自我努力程度或者运动疲劳值,也叫做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简称RPE。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用以监测运动强度是否适当的方法。
它是瑞典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加纳·博格(Gunnar Borg)于1970年代创立的,主要针对的是成年人。
其实,RPE做为一种衡量训练效果的指标,被运动生理学家和医生广泛应用在了为相关人员做运动的测试当中,通过RPE,受测者可以立即描述出运动时主观上感觉的吃力程度。这样运动生理学家和医生就能很好了解到受测者的身体状况了。
同时,运动体能教练者也可以根据RPE来指导学员高效的进行体能训练。
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一般与运动心率测量相结合使用,这样更能准确的反映出训练的程度以达到安全运动的目的。当然RPE也可以单独使用,但是效果相对来说就要差很多,因为有的时候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是特别准确的,只是在医学上,这倒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部分了。
原版的运动自觉量表中根据运动的吃力程度总共从一到二十级,而现在简化的量程一般是分成了十个等级,等级越高,也就说明运动越吃力,甚至达到了根本无法承受的程度。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十个等级都是怎样描述的吧。
以上就是运动自觉量表的级数及详细的内容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锻炼的运动强度,最多到达第8级就够了,只有到这一级才是运动最好的状态,就像最佳运动心率一样,这是一个折点,再高的级数,有运动效果,但是对身体是无益的。
所以从RPE中我们也能根据自己主观意识来初步了解到自己的训练应该到哪种状态,应该在哪个强度适当的停止,放缓。
最后,我们附上原版的博格运动自觉量表与最大心率的对应关系,希望对热爱运动的你,有少许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