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有过相同的童年:
有一种冷,叫做你爸妈、你爷奶觉得你冷
有一种饿,叫做你爸妈、你爷奶觉得你饿
有一种时尚,是来自爸妈、爷奶的时尚
……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怎么可能”“TA怎么这样”“这个XX这么好吃,怎么可能不吃,好奇怪”……
好像陷进“我的世界”即“他人世界”的空间之中,好像我们人生的线路应该是重合的,而不是不相同。
这些我们存在的“偏见”,来源于我们自身的“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这次讲一个社会心理实验:
实验者找了一批大学生,问询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半个小时。
实验之前,不谈及饭菜质量、他们挂上牌子之后的效果。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
当然,被试完全有拒绝的权利。
半个小时过去了,实验者从大学生中获得反馈:
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在同意挂广告牌的学生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
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不管那一个回答,都是不完全正确的、都是局限于自身的。
世界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心中的世界,却永远都是主观呈现的。
我们会认为别人与我们有一致的想法,如果一旦出现不一致的想法的人,就会觉得“他人很奇怪、难相处”。
校园欺凌何尝没有这些原因呢?我们拒绝“独特”和“个性”,觉得这种存在就是“错误”,何尝不是我们的“偏见”呢?
最后一说:
其实,我也有一个很大的偏见,就是对抽烟的女生有个刻板的消极效应。不过,有一次,在公司遇到了一个最为善良的客户。因为她,一个“抽烟即不好”的“偏见”便消除了。
我个人会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多一些了解,多去看到他人的全部,用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去尝试相处。变化就会悄然发生。
举报/反馈

我叫四小姐

42获赞 14粉丝
一个平凡的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