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伐势如破竹到
公元345年2月,废掉了对手殷浩后,集内外大权于一身的桓温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第一次北伐。
桓温此次北伐的目标,是关中的前秦。
桓温统帅4万步骑从江陵出发。江陵在三国时就是英雄的城市,是当年刘备和孙权宁愿破坏联盟也要必争的地方,这个重镇已经被东晋牢牢掌握在手中。
桓温从江陵北伐,基本按照当年战略家诸葛亮所定的北伐战略:一支军从荆州出发进攻长安以东,一支军从汉中出子午谷进攻长安以西,还有一支偏师进攻(今商县)。
桓温的行动和诸葛亮北伐战略所不同的是,从荆州出发的是桓温亲率的主力,而且目标由宛洛换成了长安,但是他的行动却比诸葛亮更加稳妥,他出了三支军。
桓温的三路北伐军势如破竹,出上洛的偏师俘虏了前秦的荆州刺史,占领了青泥(今蓝田);出子午谷的一支军也顺利进入前秦境内。
桓温大军前来,前秦举国震动。前秦王苻健率领5万主力前来堵截,和桓温主力在上洛西北的柳相遇并进行会战,结果前秦军先胜后败。桓温追击前秦军至白鹿原,后乘胜至灞上。
灞上是当年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之地,它的西面就是遥遥在望的长安城。
得知桓温的北伐军来到,远离祖国怀抱近40年的晋朝遗民们争先欢迎,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军民联欢场面,“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那些大于40岁的长者们都含泪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这些长者们前一次见到的晋军,已经是40年前了,他们想不到今天还能见到。
此情此景,桓温似乎已经将诸葛亮“百姓孰敢不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理想实现了一半,另一半就等着乘胜占领长安城了。
可是,桓温待在灞上,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城,不但不前进,而且按兵不动。
对桓温停驻灞上的原因,人们认为是桓温的北伐只是想在朝廷立威,以便篡权,因此并非真心北伐,而是要保持实力。
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有桓温“温意在自营,故不克罄其力于北伐”之说,还有桓温“怀有异志,屯兵灞上”之说。
人们还能找到很多桓温屯兵灞上,是和他的“异志”有关的证据。
二、认为桓温停驻灞上是保存实力而有异志的证据
1、王猛之问
桓温停驻灞上期间,一位高人曾来到他的军中,此人就是日后辅佐苻坚建成强大后秦的王猛。
王猛是诸葛亮似的人物,他一直在等待明主,和桓温相见后,被枭雄桓温一眼就看出是高人,因此当面请教:
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桓温是个有雄才的人,他并没有被百姓们“箪食壶浆”的虚幻所迷惑,而是看到了本质,即三秦的豪杰们没有来,这些豪杰的态度,让他感觉意外。
王猛说: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王猛回答,因为桓温在灞上按兵不动,豪杰们看不出他为国家征战的真心,所以没有来。
《晋书》上记载是桓温没有答话,而是报之以沉默。《资治通鉴》上记载,桓温沉默良久,才说:“江东无卿比也!”。
从可信度上看,还是《晋书》可信。
2、顺阳太守薛珍的建议
桓温在灞上时,顺阳太守薛珍建议他立刻打长安,可是桓温没有同意。于是薛珍自领一军打长安城,居然颇有斩获。
事后,薛珍四处吹嘘自己勇敢,结果被桓温所杀。
人们认为既然薛珍一支偏师都能有所斩获,那么桓温主力出马,一定能拿下长安,而桓温偏偏不拿长安,就是为了今后的而保存实力。
3、《晋书》中对桓温北伐的定性
《晋书.桓温传》中有一条对桓温北伐的定性:“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
由于《晋书》对桓温北伐如此的定性,使得人们认为桓温北伐只是表面,实质是为篡位积累资本,因此他的北伐是假,驻兵灞上而不再进兵长安就是他保存实力,不是真正北伐的证据。
可是,以上三种证据其实都站不住脚:
l 王猛之问,并不能证明桓温不想进攻长安。两军交战,胜败因素太多,而且军队如何布置属于军事机密,桓温报之以沉默,是不想也不能和他探讨军事。
王猛对桓温的问话是答非所问,桓温的意思是希望豪杰们助他攻打长安,而王猛的意思则是要桓温占领长安后豪杰们才归附。两人在各自的立场自说自话。
l 薛珍的偏师进攻偶有斩获,证明不了主力进攻就一定能赢。
l 《晋书》对桓温的定性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后来桓温确实就是想篡位,他就是想通过立功加九锡,可是并不能证明桓温停驻灞上就是不想打长安,因为既然是想立功,打下长安才是最大的功劳。
三、桓温驻兵灞上不前的真正原因
1、长途远征,大战之后的军队需要休整
桓温的北伐军属于劳师远征,东晋和前秦两军在蓝田有过一次会战,虽然是东晋军获胜,可是,从战争状况来看,前秦军5万对东晋军4万,东晋军人数居于弱势,而且被前秦猛将苻生单骑冲阵,居然出入东晋阵中十数次,“杀伤晋将士甚众”。以点概面,说明东晋军整体损失不小。之后两军又在白鹿原交战,桓温军进驻灞上时,面对坚城长安,不可能再连续作战。
桓温需要休整,还要探明前秦军的虚实。
2、前秦军的军事布置,使得桓温不敢冒然进攻
前秦军守卫长安城的只是6千老弱,另有一支3万人的精兵在城南。顺阳太守薛珍之所以有斩获,因为前秦军一来看不上他这支偏师,二来也不想过早暴露实力。
桓温没有冒然进攻也是非常正确的。
同时,桓温还得到一条不利的消息,出子午谷的那支军队已经被前秦击退,无法对他的大军进行呼应,因此,他已经无法再对长安发动进攻。
3、桓温军中粮草不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荆州到关中,一路跋山涉水,交通困难,运输极为不便,因此桓温的后勤没有来自东晋国内,而是以战养战。
桓温是“指秦麦以为粮”,他希望通过就地筹粮的方式解决后勤问题,可是,在灞上却遇到了前秦军的坚壁清野,最终使得军中乏粮。
军中缺粮,成为制约桓温攻打长安城的最主要因素。
桓温没有解决军中乏粮的问题,之前强悍的东晋军因饥饿已经成了弱兵,突然又遭到了前秦军的反攻,一仗就损失了万人,桓温只得放弃攻打长安回撤。
还有一种说法。
桓温不进攻长安也是一种策略,他等待前秦内部发生瓦解,然后自己坐收渔利。可是要敌人内部瓦解是需要内外配合,相互沟通的,史籍上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
总结来看,桓温有异志不假,可是他北伐时停驻灞上而没有攻打长安,完全是单纯的军事,和他的异志无关。
举报/反馈

一骑烟尘论古今

3.4万获赞 5.2万粉丝
将真实的历史以更好看的方式呈现给粉丝们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