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下帷幕的长春电影节上,评委们把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半个喜剧》中的任素汐。
颁奖词是说,演员任素汐的表演,个性鲜明,洒脱流畅,爆发与控制力尤为精彩,细节的表现大胆,生动,赋予角色真诚可信的现实感。
对于这样的荣誉和评语,相信不会有人表示异议。
殊不知,这位被观众和媒体无数次夸过,“坐着就可以拿影后”的女演员,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她的第一座电影类最佳女演员的奖杯。
而今年刚好是她进入电影圈的第五年。
从《驴得水》开始,再到即将上映的《通往春天的列车》,任素汐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不管电影本身质量如何,任素汐的演技一定会被夸奖。
但很奇怪,她始终没有迎来自己的大红大火。提及她的名字,有的人可能还要反应一下,但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必定都能瞬间想到她的电影作品。
虽然很多人总是拿她在节目上被剪辑的说辞,来误读她的“没戏演”,但仔细研究,她在拍或者待映的作品并不少,只是差了一部大制作的女主作品。
当然,在这个市场中,这类电影本身就不多。
不管她是否“人没角色红”,但至少提及她的时候,她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演员。
01
在当演员之前,任素汐曾动过导演的念头。
在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时,她选择了“导演系的导、表混合班”,理由很简单,不仅能表演,还能做导演。
事与愿违,在校期间,她没有导过一场戏。
班上有12个学导演,24个学表演的,她是学导演中的一员,可她又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我要导戏谁都不听我的,那我就听你们的吧!”
于是,她成为同学们的“御用演员”。而《驴得水》的导演周申,正是她当时的老师。
大二的时候,一位师姐因为临时有了其他工作安排,无法参加一部戏剧的演出,大家就拉来了任素汐帮忙。最终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当时的她并不懂怎么演戏,纯靠那股冲动劲。
正是在这种歪打正着的机会下,任素汐渐渐爱上了表演,“在表演中,我经常会被自己的某个瞬间惊讶到。这种瞬间多了,就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丰富了”。
只要有舞台,她什么都尝试。完全没有对白的“肢体剧”《壹光年》、《东游记》,音乐剧《瘾型人》,乃至郭德纲执导的德云社舞台剧《唐伯虎点秋香》,其中都有任素汐的身影。
大小也演了不少的戏剧,但真正让她有了转机的还是2009年。
那时候,周申执导的话剧《如果,我不是我》三轮巡演时,原本饰演孙同妈妈角色的演员因故无法出席。于是,任素汐再次成为了“救星”。
当时,她想都没想,就接下了这个角色。但这是一个完全远离她生活的角色,21岁的她,在面对一个“妈妈”时,这种人生阅历的差距,多少让她有些忐忑慌张,上台前也会紧张到手心发汗。
当她真正走上舞台的时候,所有的胆怯都瞬间消失,给她带来了足够的信心,也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个话剧,正是日后电影《半个喜剧》的前身。
02
《驴得水》是任素汐的招牌,但在这块招牌之前,还有一部话剧《三人行不行》。
如果其他作品只是让她开始享受表演,而这部话剧则是一部让她有了表演自信的作品。
离开中戏的学院派教育体系,在更大的舞台上,她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突破。2011年,她挑大梁,参演了中国台湾著名戏剧人、屏风表演班创始人李国修的话剧《三人行不行》。
这部剧不仅要求她一人分饰多角,而且对台词功力的要求非常高,她需要更多的技能,比如曲艺、口技、方言等,并以平均15到20字每秒的速度蹦出一连串台词。
最可怕的是,这部戏连续排演了3周12场,完全没有B角替代。不光考验演技,同时也考验演员的体力。最终,任素汐成功地挑战了这一切。
当然,李国修给任素汐带来的不止是这些,“他告诉我的都是最实在的,不是那种冠冕堂皇的老师对学生讲的东西。”
有次在排练厅,她拿了块饼往嘴里塞,李国修调侃她,你的腿那么粗了,还是少吃点吧,不然怎么当菩萨啊。
什么菩萨啊?任素汐以为对方只是单纯地开玩笑。
“演员跟菩萨一样,是来渡人的”,然后他拿过了她的饼。
这是属于那一代戏剧人的老派,同样也是对艺术的纯粹。在她的心里,这位恩师也如同她的父亲一般,时刻在点醒着她。
后来李国修突然离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任素汐正在侧幕条等着上场。那一瞬间的情绪让她难以面对,拼命忍着不去崩溃痛哭,她觉得自己根本撑不住,但灯光一亮,那场戏还是要演好。
因为和李国修的合作,让任素汐对表演看得更加透彻,戏要靠磨。
03
“你演戏开窍了。”
一年后,周申在化妆间找到了她,当时她正在准备其他作品。
在得到老师的夸奖下,任素汐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没过多久,对方再次找到她,这次不是为了救急,而是为了《驴得水》。
在她看来,不管是什么角色,周老师的邀约都可以,毕竟他“比不了解我的人了解我”。
演出起初并不顺利,《驴得水》第一场公演的时候,台下观众和台上演员一样多,但这都不是打击,慢慢地演,慢慢地磨。
在最原始的话剧版本里,张一曼也同大家同流合污,任素汐觉得生硬,观众也反映不合逻辑,于是就一点点修正。
有次演完,任素汐沉浸在张一曼的世界里,灯都暗了,她还在舞台边上痴痴傻傻地笑,编剧刘露见了,这才定了张一曼的最终结局。
和张一曼共处的五年里,任素汐和她互相成就。
她给一曼写日记,为这个角色梳理了几万字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过程中,任素汐正在潜意识地实现了“演员的诞生”。
“任素汐=张一曼”,不管她自己是否认同,在观众和业内心中,这个标签早已被固化。
电影版《驴得水》上映之后,任素汐成为了演艺圈的宝藏演员,成为了观众眼里的演技派。
宣传期结束,她还去演了4场话剧版《驴得水》。在那个圈子里,她更受欢迎了,也有不少因为电影而慕名前往的观众。
对于她而言,任素汐,还是那个任素汐,只是工作跨到了另一个环境当中。
电影《驴得水》之后的两年,她似乎淡出了电影圈。其实她还是在演话剧,也拍了几部电影,然后把自己放空,总之没有太多的流量宣传。
甚至有别于其他艺人参加活动被各种保姆车、保安照顾着,她反而毫无负担,自行参加《提着心,吊着胆》的首映礼。
当然,并不是说她的生活就一点变化都没有,但仅限于坐地铁或者去超市,偶尔会被人认出来要合照,“但也还好,都是我自己可控范围。”
04
很少人会说任素汐演技差,因为她更愿意用自己的体验投入进表演,这是一种她的态度,同时也是一个安全区。
陈可辛找她拍过戏,但被她拒绝了。理由很简单,那是一个网红角色,离她太远了,整个创作时间也不够,因此她担心演不好,不想耽误人家。
看吧,她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有一套自我标准。
或许这套标准更多是来自和过去团队的合作经验。排话剧也好,参演电影也罢,除了给人物写小传之外,她都会花大量时间和自己较真、和团队磨合,投入到角色的设定中。
在出演导演饶晓志的话剧《蠢蛋》时,因为她饰演的是高位截瘫患者,她必须坐在轮椅上不动,仅靠头部来完成演出。
为了去相信这个规定情境,她还真去体验了一回全身不动的感觉。
“大概一两天,我尝试在凳子上不动,三四个钟头吧,因为不动造成我全身麻了,但是麻了不应该是这个人物的,因为她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的体验不对,我就放弃,只能放松的让自己在生理上不要动。”
这场话剧体验,也有了后续和导演二次合作的作品——电影《无名之辈》。
而和周申、刘露拍《驴得水》和《半个喜剧》时,编剧也仅是写出一个剧本框架,真正的剧本是由演员和他们在“排练”中碰撞产生。
尤其是《半个喜剧》,任素汐在正式开拍前,就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泡在排练场,和其他演员不断磨合,让自己和角色生活在那个情景里。在她眼里,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写“人物小传”,甚至比小传还丰富。
而《半个喜剧》中的莫默一角,在任素汐看来,要比张一曼、马嘉旗等角色更难,因为太贴近生活了,完全掺不得一点假。
05
2018年,为了电影的宣传,一反低调的她,出来参加了两档综艺节目,当时的她也开始希望能通过真人秀,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的价值。
不管节目如何,至少她的表现,确实让很多人看到了她作为演员的价值。
只是再后来,她还是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减少了曝光,观众见到她的时候,更多是在大银幕上。
最终,任素汐似乎像是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演戏成为了她的唯一出口,正如同她对外的身份一样,只是演员,没有添加任何的杂质。
当有人再看到她的脸,想到或许依旧更多是她的作品和角色名,可是有关系吗?
套用黄龄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一句狠话,角色红人不红,总比人红角色不红的好多了!
送票福利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有机会获得本周新片《通往春天的列车》电影票
/ MORE /
举报/反馈

CCTV6电影频道

994万获赞 16.4万粉丝
从电影出发,关注电影的一切
电影频道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