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闪亮的名字——2020寻找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京举行,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师、1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荣获2020年“最美教师”称号。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央视节目——戚发轫:拥抱星辰大海 “80后”坚守航天教育一线
(向上滑动了解戚发轫院士)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神舟飞船的“总舵手”。他叫戚发轫。半个世纪的航天生涯中,戚发轫参与并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飞船、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卫星等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以花甲之年执著地探索,忘我地付出,为中国航天史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航天十八勇士”之一
“发轫”,《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我国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就叫戚发轫。当年给戚发轫起这个名字的先生,肯定没有想到戚发轫会与中国航天史上的众多“第一”结合得如此紧密,并最终成为中国载人飞船功臣簿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复县(今大连市瓦房店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已是高中生的戚发轫,一心要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前线去不成,他就在后方参加了抬伤员的队伍。
那些被美国飞机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战士,让他的心灵深受震撼。也正是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他要为祖国造飞机,让谁也不敢欺负祖国!所以,高中毕业填志愿时,他一口气把3个志愿全都填了清华大学航空系(此系后改为北京航空学院)。
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戚发轫没能去造飞机,而是穿上军装,当了一名导弹技术兵。虽然有点遗憾,但他还是服从分配,并很快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骨干。部队本打算送他出国深造,但因为他报的“导弹火箭总体设计”专业,涉及到“国家机密”,未获批准。也由此,他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由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工程师。
正当戚发轫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时,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戚发轫和另外17人调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成为中国自行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
中国第一星的研制,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没经验,没资料,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尽管如此,这些勇士依旧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坚持着,直到1970年4月24日,诞生于艰难之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在苍茫大漠中的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地飞上了浩瀚太空。
戚发轫回忆说:“1970年4月24日,那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打上去了,入轨了,听到乐曲了’,那些声音至今还在耳边。那一年,我37岁。”
11个月后的1971年3月,他和同事们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又成功地飞上了太空。这颗设计寿命一年却在太空翱翔了8年多的卫星,源源不断地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珍贵的科学实验数据,为以后卫星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神舟飞船的“幕后舵手”
在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升空后,国外的一个媒体曾将这艘船比喻为“上帝之舟”。在千千万万个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建造者中,戚发轫,无疑是站立在船头的驾舟人。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飞船首飞,不过短短7年多的时间。回首这7年,戚发轫有着太多的感慨。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启动。这一年,因为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而刚刚卸下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的担子,年已59岁的戚发轫,又走马上任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载人飞船工程涉及技术领域的广度、难度,若与我国以往研制的各类卫星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说白了,就在于航天器上有了人。人命关天,岂敢儿戏。戚发轫深知其中的分量。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参与研制飞船的科技人员踏上了漫漫求索路。
转眼到了1998年。这时候,用4年时间建设的航天城——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农田里拔地而起,已经组装起来的4艘供地面试验用的初样飞船已在里面同时展开测试。
这年11月中旬,接连3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航天城,并分别做出了重要指示。在巨大的鞭策与鼓舞下,戚发轫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飞船合练准备。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队伍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并与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
这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新型火箭“长征二号F”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霄。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后,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多年来一直秘而不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此次飞天壮举,一下震惊了国内外。
在戚发轫眼中,这次试验,实际上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大系统一次真刀真枪的正式“演练”。虽然飞船只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但其本身,已经体现了中国人的实力。
戚发轫从担任总设计师开始,一刻也未停止对飞船研制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四号飞船,凡是能被人预想出来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甚至是万一的万一,戚发轫都要求设计人员千方百计去发现和寻找,虽然这种发现和寻找有时就如同大海捞针,但戚发轫却从不言放弃。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中国4艘无人飞船相继经受了太空的洗礼,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航天员“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许多“第一”都让他赶上了
没有刻意的追求,中国航天史上更是共和国的历史上,许多的“第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戚发轫的生命中: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都让他给赶上了。
作为我国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曾是全国政协委员,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飞船总设计师的头衔。
飞船总设计师,一个外人眼中光环笼罩的职位,可是有谁能够想到,戚发轫却并不渴望这个飞船总设计师的职位。
自1968年开始跨入研制卫星的行列,戚发轫不仅亲自参加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10余次卫星发射任务。
多年的卫星研制工作,使他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亲眼看着我国的通信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使其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从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东方红二号甲”再到“东方红三号”,设计寿命越来越长,通信容量越来越大,技术上不断上台阶。
研制过程中,他和他的研制队伍之间已经有了太多的默契,结下了太深的情谊。伴着泪水与欢笑,他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以至于当上级领导让他从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到飞船总设计师时,他竟有些难以割舍。他说,如果由他选择,他宁愿留在通信卫星的研制队伍里,继续开展对通信卫星的研究。
岁月如梭,转眼戚发轫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将自己半个多世纪光辉的航天生涯归结为三件事:“我的一生可能有三件事儿吧,一个是我所参加的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另一个就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再一个就是中国第一个航天员上天,也就是神舟五号,应该说这三件工作在我一生当中是非常难忘的。”
他说,“中国航天工程之所以能成功,还要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就像饿了吃第一个馒头没吃饱,第二个也没饱,吃第三个馒头才饱了,我就是第三个馒头,还上了天安门,但前面的这么多人,都应该被铭记。”
“虽然我付出了很多,甚至我的老伴就是在我搞飞船最困难的时候去世的,但是我永不后悔,我感觉大有干头!不管从国家还是从个人,都是很有生命力的事情,假如说再有下辈子的话,我还要干航天!”
(来源:科技信息快报)
戚发轫院士功成名就之时毅然选择回到高校教书育人,因为“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成为航天大国,需要一大批人才”。得益于前辈的引领,一代代青年加入航天事业,共同追寻航天强国梦。
有这样一名航天新员工,她在今年5月入职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让我们通过她的笔触,了解这位新员工“航天路上的引路人”:
航天路上的引路人
赵雪尧
“曾经有人问过他,这辈子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沉思了一会儿,深情地说:‘最幸福的,是天上那颗会唱《东方红》的、会转的星星上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啊!这辈子能为国家的发达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对我来讲,足够啦!’”
这段话是2018年我从妈妈口中听到最多的一段话。那一年,妈妈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参加陕西省“讲好陕西故事”演讲比赛,从初赛到决赛近半年时间里,她天天都在背,我天天都在听,并逐渐由开始的被动听到后来的被感动。四院原副院长杨南生的事迹和中国航天的故事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
1950年,29岁的杨南生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者的身份回到祖国。从此,他的名字和共和国航天事业密切相连。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发潜地导弹……他的生命紧紧连接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杨南生传》
“当记者问到:这么危险的岗位你怕吗?徐立平说:‘怕,咋能不怕呢!可是为了我们的航天事业,再危险的岗位也得有人干啊!’”
这段话是2019年我从妈妈口中听到最多的一段话。那一年,妈妈代表西安市委宣传部参加陕西省“时代新人说”演讲比赛。如果说。
他就是那个看起来高高瘦瘦,小时候在辋川山沟里陪我们一起玩耍的徐叔叔。是的,徐叔叔其实就是我们大院里普通的一名技师,但在工作的这30多年里他为火药整形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正如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对他的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徐立平在工作中 宿东 摄
连续两年妈妈都取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当大家为她庆功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是一代又一代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航天人的故事感动了观众、感动了评委,才让我站在了领奖台上。我要将航天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我为妈妈自豪,更为她故事里的航天人自豪,也为自己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自豪!
作者的母亲在进行演讲
以前,我一直认为这个航天大院只是我成长的摇篮,总有一天我会从这里飞出去,去到更广阔的天空遨游。可是,每当看到一枚枚火箭发射成功,一型型装备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我的内心都会被激起层层涟漪,一股子自豪感从心底涌出。
2017年,我为了更早接触到未来的研究领域,放弃了大学的保研资格,来到四院读研,希望能更早投身于那一抹航天蓝中。
2020年5月,我正式入职四院成为一名航天人。杨南生和徐立平说过的话又一次在我耳畔响起,仿佛就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妈妈耳濡目染的感染下,我正式走向了今天的工作岗位。为了心中的梦想,我将踏着前辈的足迹,在他们精神的指引下,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于浩瀚的宇宙,将那一抹航天蓝作为自己永生的追求。
来源: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