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
根据统计,全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为69万、61万,较2011-2015年的3万和15万,规模扩大了很多倍。
近4年江苏年均人口净流呈现明显的再集聚趋势,2017年,江苏人口净流入量为833万,主要分布于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五个城市都是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同时它们也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五个城市,就相当于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白学松 于嘉俊
——搜狐新闻《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
 从历史中崛起的常州
常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因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而闻名。
春秋时期的常州叫延陵,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以稻作农业为主,兼业渔猎。在建筑技术上,延陵也具有了较高水平,从淹城、平陵城、阖闾城遗址便可见一斑。
从秦朝过渡到南北朝,延陵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南北朝宋齐之际,此时的江南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心,地处江南腹地的常州,地位不言而喻。
从隋唐开始,常州便正式命名为常州。隋大业年间,常州迎来了一个大事件——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开通,这为常州创造了优越的运输条件,也使常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飞跃期。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
宋代以后,常州的手工业蓬勃发展,丝绸织造精美,为全国五大丝织产地之一,而当时的漕运经济也已成为常州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常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联结性、开放性和综合服务性作用日益明显。
岁月流淌至明代,常州人才辈出,有“吴士争为弟子,德望重于江南”的教育家谢应芳,亦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
至清代,出现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常州的繁华景象,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败,依托大运河而兴起的漕运经济,为常州构筑了最坚实的城市基底。丰厚的人文底蕴,烙印在常州的每一寸土地肌理间,绘成了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历史藏品。
 工业时期:举足轻重的江南明珠
大运河的千年流淌,推动着常州一路从农耕文明迈向了工业文明。同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河经济,赋予了常州土地更为深厚悠久的文化内涵。
时至近代,常州工业迅速发展,大运河成为常州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出生于常州的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实业领域先后创造过11项“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
上世纪30年代初,三个原本从事木材生意的老板集资筹办了三和布厂,选址在古运河畔,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1933年,润源色布店老板毛锡章租赁了三和布厂,更名为“恒源布厂”。
1936 年,吴淞机厂决定搬迁,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从此便矗立在了大运河旁。
农牧渔的发展,让常州在三千多年历史跌宕中成为了鱼米之乡;工业文明的发展,让底蕴丰厚的常州一跃成为近现代工业时期的江南明珠。
2019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00.9亿元,GDP排名位列全国第25名,人均GDP22679美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8%,增速比肩广州,超越杭州。
常州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时期。
长三角一体化:国策驱动下的国际常州
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区域城市集群的建设,其中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9个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为主体,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经济板块和苏南模式也藉此迎来了复兴时刻。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毗邻上海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
苏南区域也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受大中城市影响较大,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区域就有发展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
自2010年以来,随着人口集聚效应的增强,城市竞争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以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为代表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中心。
常州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长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昭示着常州正式融入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同时成为迈向“五个国际化”的国际城市。
2019年,常州首条地铁线路开通,2020年,常州2号线地铁进入施工。
2019年12月27日,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第一仓完成回水,其中,近11公里隧道将穿过太湖,今后无锡、苏州往来宜兴、常州南部等地区可从湖底直接穿越。
常州机场自实现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仅五年时间,已经先后开通首尔、曼谷、万象、名古屋等17条国际航线。
2025年沿江地区铁路规划近期建设项目表中,区域城际轨道建设项目有5条线,都市圈城际轨道建设项目有4条线,9条铁路中有3条直接与常州相关。
2035规划的落定实施,常州将迎来发展大爆发。
立足于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协同助力下,常州从苏南经济中枢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中轴枢纽指日可待!
 与世界共融的常州城心趋势
全球城市中心趋势无非两类,城市的发展规律离不开新城再造与老城更新。以上海为例,虹桥CBD依托交通枢纽和金融产业布局,完成了新城再造的任务,如今的虹桥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
同样是通过交通枢纽和金融产业布局完成转型,外滩董家渡CBD模式则是老城更新的模板。
而此时的常州,也正逐步具备着比肩国际一线城市的成长条件。
以新市府为核心的新北板块,是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同时也是常州新城再造的典范,2020年,新北区开发总投资244亿元,开工39个项目,商业配套、生态公园、大型公共设施(博物馆&体育馆&大剧院等)相继落地新北,开启了常州面向国际化的起点。
高铁北站、常州大剧院、常州奥体中心、万达广场、250米环球港双塔等勾勒出新北最具国际化象征的封面坐标。
而落位于国际都市文明生长轴的天宁,一条劳动路贯穿其中,串联常州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城市黄金中轴线的劳动路是常州市区交通主干道,贯通城市东西,与京杭大运河平行。区内沪宁高铁、新京杭运河、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常州站、常州汽车站坐落辖区。
坐落其间的天宁寺,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香火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素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与古运河、红梅公园绘成了天宁千年文脉传承轴,也推动着劳动路一路的迈向现代繁华。
千年历史沉淀与当代都会生活于此串联,勾勒出天宁与常州一脉相承的文化生长轴,是常州老城更新的模板。
同济桥、九洲新世界广场等繁盛之景,又将天宁的步伐引入了国际化的轨道中。
本土与国际在此交汇,天宁已逐步过渡为常州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一面是过去灿若星辰的辉煌历史,一面是未来迎头向上的国际发展,常州时刻,正在与世界融合。
城市向上,共映龙城
绵延至今的文化宝藏和城市品格,是推动常州发展的动力。
从春秋建邑到工业明星,从长三角一体化到苏南经济中枢再度复兴,常州从未停止过脚步。无论是新城再造,还是城市更新,常州都在向上生长着。
而新城,用27年的时间,深入感知了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与成长力,它见证了常州的过去,也正亲历着常州的未来。
发于常州,崛起于全国121个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杭州、南京、苏州、济南、西安、成都、长春、常州等,新城开发中及已完成项目近600个。从住宅到商业,从生活到服务,新城用严苛而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片土地。
每一次迭越,都会诞生一部伟大作品。
2020年,新城全新产品,也正在这片伟大的热土之上,孕育而出。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90万获赞 455.4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