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中国是一个比较内敛的国家,并不热衷于向外扩张,甚而侵略危害他国的利益。确实也是这样。
中国所处的这个区域,在地理上相对封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古代都有难以逾越的尽头。东是太平洋,西是沙漠戈壁,南是充满瘟疫的热带雨林,北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伯利亚和北冰洋。所以,实际上能开拓的土地,先祖们都已经开拓到了,再往外就是不值得去费劲的化外之地。因此,古人觉得我们这块地方最好,是世界的中心,故名中土,或中国。
华夏四方 这块地盘也不小了,在古代已经是力之所极。但在近代,海洋被人类认知和征服后,中国人的自负也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在海外拓殖上让欧洲一枝独秀。
这是国家总体上的表现,但作为个体,有时却比国家走得远。因为,个体是自由的,因缘际会,可能就走出去了,走出去可能还混发达了。其中,不乏靠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在海外建立国家或混成元首的。咱可以学习几个。
古暹罗 今天讲的这个人,籍贯是广东澄海。其父叫郑镛,是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郑镛为了混生活,搭商船下南洋,到了暹罗(今泰国)。这事在古代不算新鲜,东南亚的华裔都是这么去的。
郑镛在暹罗当地娶妻,1734年生子,取名郑信。老郑可不知道,这个儿子在日后将成为泰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郑镛在暹罗混得不算太大,但交了个朋友,是大城王朝的一个大臣。郑镛英年而逝,将年幼的郑信托付给他为养子。这个大臣对郑信视若己出,让他学习文化知识和佛教经典。
郑信 13岁时,养父安排郑信进王宫做侍卫,起初就是个小内勤。郑信机敏能干,国王也很喜欢,就让他在宫廷书院继续学习。就这样,聪明好学的郑信,慢慢变得文武智勇兼备。不仅能诗词歌赋,还精通律法兵书。
学成后,郑信陆续出任如下官职:巡抚官、达城副官、达城城主、甘烹碧城城主。
这时的大城王朝,国势渐衰,经济不振,民生困难。地区小霸缅甸的军队,乘虚而入,包围大城。郑信带兵多次与敌交战,但兵无斗志,后勤失补。于是,郑信率兵突围,到达东海岸的罗勇,并以之为基地。
郑信铜像 缅甸军围城十四个月,1767年4月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劫掠一空。曾经繁荣一时的都城,几成废墟。而一些未被缅军征服的城镇,多拥兵自重,宣告独立,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6月,郑信率罗勇精兵,破釜沉舟,拿下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之后以尖城为根据地,扩大队伍,制造战舰,以图复国。11月,郑信率兵五千,战舰百艘,自尖城出发,收复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直捣缅军大营。缅军不能敌,大败而去。
吞武里王朝 1768年,郑信复国成功,因大城已毁,遂以吞武里为都,史称吞武里王朝。这年,郑信年仅34岁。郑信共执政15年。执政期间,他主要有以下政绩:
一是南征北讨,历时三年,完成了暹罗统一。
二是建设新都,稳定经济,解民生之困。
三是加强国防,与缅甸多次交战,保证了国家安全。
四是拓土开疆,臣服柬埔寨、喃奔、帕、难、兰那、老挝等城。
五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和宗教,营造寺院,重组僧迦规制。
六是交好中国,接受敕封并朝贡,发展双边贸易,促进了中泰传统友谊。
曼谷王朝 1782年,暹罗国内出现矛盾并导致分裂。郑信晚年政策有误,地方诸侯昭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并在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直至现在。同年郑信在内讧中被杀,时年48岁。
1954年,泰国政府为郑信铜像举行落成朝祭大典,曼谷王朝九世王普密蓬亲临主持仪式。并确定每年的12月28日,为郑信纪念日,举行两天两夜的文娱活动,泰王亦亲临献花朝祭。由于中泰两国对郑信的功业都颂扬不已,所以每年的文娱场面,都非常盛大。郑信在两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光明而不朽,永远为后世子孙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