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供春款式即“树瘿壶”,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完整花塑器,是紫砂发展史上记载的第一件作品,世人称作“紫砂壶鼻祖”。
国家博物馆藏 供春壶
关于这把“史上第一”的紫砂壶,仍然存有诸多争议。
但史上第二把牛壶就不同了,它是出土的,也是出土紫砂壶中年代最早的一把,这把壶便是吴经提梁壶。
南京博物馆藏 吴经提梁壶

01吴经提梁壶——有确切纪年可考的最早紫砂

1965年考古队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挖掘后证实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之墓。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因此壶无款识,便以其主人来命名,称为吴经提梁。
吴经提梁壶为早期紫砂作品,壶体量较大,通高近18cm。胎质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粘附着缸坛釉泪,这些缸坛釉泪,这表明当时烧制紫砂器仍没有另装匣钵。
色泽呈肝红,球腹,平底,矮直颈,圆平盖,葫芦状钮,弯流。流与腹间贴塑柿蒂装饰纹,掩盖两者之间的衔接痕迹。倭角式高提梁,后部内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
史料中对吴经的记载很少,但他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紫砂壶带着。
作为史上出土的第一把紫砂壶,撇开供春不说,它真的算是一把牛壶了!
历史上,除了这一把紫砂提梁壶,还诞生了不少经典传世提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2大彬提梁

▲南京博物院 大彬提梁
大彬提梁,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所创。
大彬提梁身筒成较大且丰满的扁球形,上部圆环状提梁粗大,六方三弯嘴,六瓣平扣钮,压盖圈底,将方与圆尽寓一身。
身筒以实托虚,圆环以虚带实,上下两个圆弧构成的虚实对照,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整体上让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

03旭茂提梁

▲香港茶壶文物馆 旭茂提梁
壶身为扁球形,弯流粗壮,矮颈肥硕,平压盖,葫芦钮。特大圆提梁横跨壶体,犹如长虹。
壶之优美,关键是看作者对造型能力的把握,看他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高低,提梁的空间虚实,体梁的粗细流畅等,都与壶身的实体有细致的比例关系。

04景舟提梁 提壁

▲景舟提壁
此壶是由顾景舟大师和高庄先生共同设计、顾老制作的景舟提壁壶。
这款壶也是当年二人在观摩参考大彬、旭茂提梁之后创制,壶身直行,肩腹弧平行,口颈部有一条肩与口的分割线,稍厚于壶盖面,润泽饱满。
流根部稍粗,中间瘦。至头上加粗,流口孔放大,使倾水有压力感,出水更爽利。使流与壶身协调一致。
提梁壶,扁圆柱形壶体,雍容大度;壶盖似一块古雅的玉璧,严丝合缝,再嵌入一块微微凸起的扁圆钮,形如大小两块玉璧,相映成趣。
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

05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此款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所作。
壶身扁圆,短弯流,整体气韵到位。采用硬耳式三叉高提把,制作工艺极其精湛。
线条自然有力,烧制竟毫无变形,其钮更是点睛之作,以「太湖石」为形,褶皱自然,神韵俱佳。

06此乐提梁

▲此乐提梁
此乐提梁壶是「壶艺泰斗」顾景舟与当代艺术家韩美林1987年合璧之作。
其创作精髓在于超高的提梁,动势飞扬,协调呼应。
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需要制壶者对紫砂的泥性有绝高的把握。
顾景舟先生将超高提梁的紫砂壶从设计稿变为现实,每一处细节,每一种角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足见其功力。

07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亦是比较少见的石瓢提梁。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这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壶身与提梁比例恰好,由下至上实虚饱满,浑圆高提梁与桥钮呼应,配上长直嘴,显得精气有神。
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08曲壶提梁

▲曲壶提梁
此壶是制壶大家汪寅仙与中央美院教师张守智合璧之作,将几何形体造型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
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
提梁壶,作为一种富于变化的经典传器,成型难度高,极考验艺人功力,非精品不可传世!
举报/反馈

宜兴紫砂之家

5.2万获赞 1.4万粉丝
紫砂之家带你了解紫砂,读懂紫砂,喜欢紫砂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