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荷滚玉闪晶光
一夜西风一夜凉。”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9月7日12时8分
将迎来“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
也是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天高云淡,气爽风凉
孟秋结束,仲秋开始
进入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
入药:收集清露来养生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此时大雁和燕子开始南飞避寒,群鸟贮存“干粮”以备过冬。鸟儿作为敏锐的气候“预报员”,反映出了气温的急剧变化。
古人认为,露水是难得的养生佳品,犹以秋季的为佳。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集清露成为民间的一种特别的“仪式”。
入诗:道不尽情意绵绵
从古至今
白露节气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来和小编一起
探寻白露节气中的诗意吧!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在不少诗人笔下,白露时节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感。而元末高启的“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看似是悲秋“套路”,下一句“归来一芟理,始觉吾席幽”又转而赞叹环境清幽舒适,可谓是独辟蹊径。
说到偏爱白露的诗人,杜甫应该榜上有名。“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副醉人的秋景图;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成为传诵佳作。
民俗:吃龙眼、饮茶、防秋燥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收阶段。在民间,人们习惯举行祭祀来祈祷五谷丰登。每逢白露,在太湖畔会举行隆重的“祭禹王”的祭祀活动。渔民为表虔诚,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以求风平浪静,自己能有个好收成。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在白露吃龙眼有养生的效果。
除了饮食习俗,白露喝茶、饮酒也有独特的讲究。
民谚中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经过夏季的酷热,茶树在白露时节进入生长佳期。因此,白露茶具有独特的浓郁甘醇味道,尤其受老茶客的青睐。
在旧时苏浙一带,每年白露一到,人们习惯酿酒用来待客。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故称“白露米酒”。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白露时节,早晚气温低、温差大,须注意及时添衣保暖。此外,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食润肺降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来源:人民网
举报/反馈

开原广播电视台

12.6万获赞 1.8万粉丝
开原市本地信息服务、热点追踪、关注民生。
开原广播电视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