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我和马原在洞庭湖底》是70后作家陈鹏以先锋文学的形式进行的一次浪漫探寻。在9月5日举行的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上,陈鹏以此获得短篇小说奖提名奖。授奖词写道:这篇小说是先锋逐渐消散时代里的孤勇探索。
陈鹏(右二)
先锋永不过时
提起先锋小说,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点过时的词,虽然倒退30年,它曾在中国文坛掀起巨浪。马原、格非、余华……每一个名字就是经典本身。在当代的文学写作趋近同质化之时,很多作品都更加注重故事性,而先锋小说一直强调和坚持的先锋性、反叛精神并没有很好的被继承。陈鹏认为,先锋写作是文学遗产的部分,我们不应该着急给它扣帽子,也无需给它框定什么范围,它应该是一种文学传统,成为丰厚的历史财富。
“虽然我们运用的先锋写作的方式,但我所写的依旧是当下的生活和感受,这些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我无法去拒绝。”陈鹏说道。
作品源自真实经历
《我和马原在洞庭湖底》的灵感源头是一段作者和中国先锋小说开拓者、作家马原的真实交往:2017年,陈鹏与马原受作家学群之邀,前往洞庭湖游览采风。壮阔的洞庭湖给了陈鹏很大触动,也让他不禁产生了对文学、写作等无穷的思考。此后,那段经历便一直萦绕在心中似在催赶。和本篇小说类似的是陈鹏的《苏童来了》,同样是将真实作家和人物进行虚构,以自身经历进入小说,先锋十足。
陈鹏对于这类作品的探索,是在深思这些年代不同的、具有标杆性意义的作家群体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对当代写作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鹏对于文学创作的狂热追寻,这是他所呈现的思考意义的过程,但我们也不必执着于解答意义本身。
“每一天,我都和我的作品在一起,写作对我来说就是宗教,我是用朝圣的心态去面对文学、大师以及作品。”陈鹏说道。
与马原的二三事:一个文学粉丝的追星路
70后陈鹏最早在武汉体院读大学,是一名体育运动员。但17岁就已经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的他对文学心存执着。大学期间,他开始频繁涉猎先锋类文学作品,当读到马原时,他为之震撼,“几乎是迷住了。”
陈鹏不仅将马原的作品通读了一遍,还将各处杂志刊载的马原文章收集起来,自己整理了一本马原作品集,“倒有点今天追星的感觉。”陈鹏笑道。
大学毕业后,陈鹏做了记者,继续他的写作和文学梦想。2007年,他前往上海采访,得知马原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他搭乘两小时公交去往同济寻找马原,未果。后来,他才知道马原那时生病,已久不在同济。
一直到2012年,阔别文坛20年的马原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陈鹏知道后,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马原见面,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亦师亦友,一直到今天。
马原长居西双版纳,陈鹏是昆明人。就在陈鹏前来成都领奖前几日,他刚和马原见了面。对于陈鹏来说,马原是朋友,也是老师,通过马原,陈鹏得以与更广阔的文学世界相拥。
“这就是文学,它像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我们要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去处。”陈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