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自己是做衣服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衣服并没有那么重要。”宁远在《时间的礼物》一文中如此写道,“通过做衣服我想告诉大家,衣服没有那么重要,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就是时间给我的礼物。”
近日,曾是主持人、老师,现在是作家、服装设计师的宁远来到北京言几又中关村书店,携三本新作《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经典版》《爱与平常:一位妈妈的育己书》《素与练:日常的衣服》出席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并与作家巫昂、于晓丹进行了对谈。
今年夏天,有“三十而已”,有“乘风破浪的姐姐”,让我们看到了“30+”女性的内忧外患,也看到了不同年龄层女性各自的精彩。宁远的前三十年,从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走出来,读书、打工、做导游、当演员、考研、上讲台、进电视台……生活轨迹已然像一次“乘风破浪”之旅。做主持人时,宁远获得过中国主持人奖最高奖“金话筒奖”,走在街上被人认出,心里也很快乐,“当主持人,最终的结果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但是做主持的过程她不喜欢,一早就要起来化妆,“被人抹来抹去的。”设计衣服,则是另一种感受:找一个面料、选一颗扣子,在简单的手工劳动中打磨自己,这一过程让她愉悦。最终,心里的声音指引她辞去了公职,寻找向往的生活。如今,宁远四十岁了,在养育三个孩子的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品牌。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宁远逐步寻找、确认自我的一份记录,她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在种种“文艺”“清新”的外壳包装下,新版本的内核依然是在讨论:一个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三十岁以前,宁远习惯了按照别人给出的评价和定义去活着,交很多朋友、会处世、热情待人、宽容、善良、周全……她让自己淹没在人群里,以此获得认同,但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心里一片茫然。在三十岁那年,宁远赋予了自己从头开始新的人生的勇气。因为想买一双梦寐以求的丁字皮鞋而遍寻不得,宁远决定亲自操刀设计。当她把鞋子的设计想法到图纸再到成品的过程分享在网上时,她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想要这么一双不花哨的丁字皮鞋。绘画功底和手工天赋为她的设计师之路助力,宁远经营起了自己的服装品牌。“直到开始做裁缝,做个手艺人,我才发现:不要去做那些对的事情,而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能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养活自己,还可以这么有乐趣,挺好。”如同她厌倦每日重复的化妆过程,宁远希望自己做的衣服能够帮助女性把“我这样到底好不好看”、“我这样穿是不是能让大家喜欢我”这些负担放下,衣服和外貌都不再成为她们的负累,让她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设计衣服的人说“衣服不重要”,看起来似乎是一件矛盾的事情。《素与练:日常的衣服》是宁远写给普通人的一本日常穿搭书,表达了她对衣物、穿衣的态度。“衣服是我们面对世界的表情”,身为服装设计师的宁远,无疑认为“穿衣”是很重要的。选择穿什么,可以映照出人的内心。而她想做的衣服,是不醒目,但又时刻伴随的“日常”。日常的衣服,让人不那么耀眼,却能舒服地存在。从白T恤到露背裙,从风衣到旗袍……宁远在《素与练》中漫谈自己喜欢的各种设计风格。
《旗袍》一文中,宁远写了旗袍的演变和自己的设计审美,“从张爱玲的小说到王家卫的电影,再到近些年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旗袍都是一个鲜明的美学符号……我比较喜欢用混搭的方式,以冲淡旗袍过分的仪式感和某种制服气质(如酒店迎宾)……尽量不穿传统花色面料制作的旗袍,真丝和绣花少用,弹力针织、棉麻等有出其不意的好感度,素色或格子、条纹也显得简单大方和随意。”接受采访时,宁远也笑言:“张爱玲估计不会穿我做的旗袍,我常说,我做的旗袍应该会是萧红喜欢,而非张爱玲喜欢的。张爱玲欣赏的衣服会更华丽和特别一些。”
《爱与平常:一位妈妈的育己书》里,宁远记录下了自己作为母亲身份的点滴——并非“育儿”,而是“育己”。从一位焦虑的妈妈到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宁远逐渐发现了,自己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两样东西:爱与平常。“我不想填满孩子的生活,我想给他们很多空白。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也想要我自己的空白。”社会强加给女性的负累,除了外表和衣着带来的焦虑,还有母亲的身份。因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妈妈”,许多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宁远总是这样劝慰自己和朋友。
因为做了许多事情,又通常是随性而为,宁远也一度懊恼,觉得自己不靠谱,不够坚持。不过,世界上就是有两种人:一种人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什么;另一种人,跌跌撞撞,不同阶段经历不同人生,在境遇面前不断调整和变化。在四十岁生日那天,宁远写下了一句话:谢天谢地,我还在像一株植物那样生长,还有梦和焦虑。从做衣服到做母亲,宁远一直在试图完成对自我的探索和审视,也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生活的启发。
(北京晚报 曾子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