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入道门的人都很迷惑一个问题,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道教修行有很多法门,每一个法门学好了都是通往大罗金仙的路径。在道教修行中,究竟修什么才能得道成仙,这并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去修证这些法门,才是摆在每一个修道人面前的难题。人能修道,可以夺造化,扭气机,了性命,脱轮回,延年益寿,超凡入圣。故修道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为天下第一件难事。
所谓大事者,人生在世,万般皆假,唯有性命最真;所谓难事者,步步要脚踏实地,处处要返朴归醇,与天地作对头,与阴阳争胜负。尽管道书中曾记载了很多遇异人相授而举宅飞升的故事,但放下书本之后,我们还是应该从点滴的修行做起,从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上去下功夫。若是下不了铁杵磨针的功夫,大罗金仙只会在白日梦中出现,而非于现实中接引。修道之事,首要看的是你保持了怎样一颗真心。
传统文化中,心学——或者简单地理解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由儒道文化以阴阳互补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后来释学东传,在最初译经的过程中也是在借用了大量老庄经典后,形成了其独有的心学体系。所以心学不局限于陆九渊、黄宗羲、王阳明等新学派大家。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道教修炼系统中更提倡“守真”、“守一”,老子讲“涤除玄览”,庄子曰“莫若以明”。这些理论都是在从不同角度论证心性上的功夫。用一念守住真心,这是道教修行第一关。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说:“近世以禪為性宗,道為命宗,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惟習科教。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道教所提倡的性命双修,既要有心性上的纯合,又要注重这一世生活、生存的质量。这二者本是没有任何偏颇的,但在修真的过程中,如果心性的功夫不到家,命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而,在强调命功之前,要着重强调炼养心性的意义,就在于此。
玄门早晚课经文中说:“一念便纯真”,这是指人们要清除身心中的杂念,唯有纯真之心神才能感格上圣高真。道人们在良辰吉日要行开坛之仪时,首先做的一个科仪是——荡秽。
此“秽”有两层意思,一是坛场内外的污浊之物,二为行法者自身的不净之气。只有荡除了秽气,才能使法验神明,道家的经忏仪轨才可以起到不可思议的功效。这也是纯真一念在神学信仰上的需求。
当心念归一,一念化无,万物皆是须臾之虚妄。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唯物的,是形而下的;但人的生存状态却是唯心的,是形而上的。当面对世事纷杂,除了努力去改变自我的生存环境外,从心性上入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修行心观修行事,就会发现现世万物都具有无上意义。
庄子说“莫若以明”,当把万千杂念归结为一,当一个人懂得不断地去缮性,他的修行就会趋向于最终的光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在道家思想中,本不存在性善、性恶的理论。道祖告诉我们要“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孩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于本真。在他的世界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善恶只不过是文明礼教强加于人的概念——但在后天成长时,心性上的纯和总是会被尘俗沾染,并因此生出百千万种烦忧。所以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因为定不住,有了欲求,心猿意马就被牵动了,炼养心性就是在教给人们永出爱河沉沦的方法。若心中无苦海,心魔也不会被万般恶缘牵引,修行就是一场随缘了事与随遇而安的逍遥了。
感应篇中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劝善是道教的一大特色,从表面上看这是在劝导人们行善积德,以“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为大众行动的纲常。究其内里,这却是在教人如何缮自己的心性。
缮性一词出自庄子,乃是使人们剥除掉对利益的贪求,回观本心,回照本我,唯有见得杳杳冥冥之混然,才可修证出“利万物而不争”的大善境界。虽然劝善为道教的一大特色,但劝善的终极目的并非是在指出善恶、是非是什么,而是在告诫人们不能脱离了道之自然与人之本真。
先天本心是与道合真,而后天违背真性,一切离心纵欲的念与行,都是伤害真常自在的恶。既已知恶,也就明晓了善的内涵与善的源头。“不善者,善人之资”,道祖早已把一切道理明晓给我们。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以道立教,道教倡导信徒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要保持心念上的纯一,不为万缘所动,不为内因所惑。所谓大善,是可以从混沌之中见真我。可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缘修到这步,所以在道之教化中才有了强调“劝善”的必要性,让人护持念善。
天道承负,道教中所秉持的善恶报应观,虽然字字句句都在强调人们唯有为善才能够益寿延年,但在文字背后的本意更着重于引导每一个人都去做好自我的本分。道教修行讲求的是去欲,是澄心见性。当找到自我安分的本然之相,也就明白了修真之“真”是什么。
修真应立足于缮自我之本性,而不单单是去求功德。为此,道教特别强调一个“忏”字,即是以自然本心观世界、观自我,从内观中忏悔身心意,消除百业障,离苦得乐。
玄门早晚课又曰:“静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忏悔掉遮蔽内心阳光的阴翳,才能见到太虚光满的景象,这既是修真的秘要,也是修真的结果。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开篇处提到了一段“持经忏要诀”,其写道“人生覆载内,心含万化全……循性各自尽,尘寰即洞天。”该经文在提倡世间修行的同时,依旧把修真的重点落在“心”字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法。
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若心中一静,世界纷然再与我无关。心不着于外缘,万千孔门自然紧闭,内在精气神在一念纯真的引导下可以“灌炼三宫、清和六腑”,此时再去炼养命功,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说,修行的第一要关乃是心性纯合。
常言道,修行在人间。让每一颗于尘世中奔波的心沉静下来,放下对外相的欲求和执着,当心中唯有一念,使“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自然可以感知到修行的种种妙处。
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放下人生的包袱,归于常清常静的心境,这是“渐入真道”的不二法门。因此,再当论及修道事,仍要提醒诸位,切莫乱了自己的这颗真心。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作者:#清虚道人#,本文略有改动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山东省道教协会发出节俭倡议
道教知识|道教法器——帝钟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庚子年中元节线上法会圆满结束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丨信解受持,功德殊胜,转发分享,获福无量
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丨信解受持,功德殊胜,转发分享,获福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