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这是《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里对白妞、黑妞唱梨花大鼓书的经典描写,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被称为《明湖居听书》。
据考证,白妞、黑妞真有其人。白妞本名王小玉,生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山东大鼓早期的代表艺人,和其表姊妹黑妞同为山东郓城义东堡人(香港《文汇报》2018年1月29日人物专栏:《白妞、黑妞与山东大鼓》)。竟是鄙人的同乡先贤。那想来这歌唱艺术,也算是惟“郓”有材、于斯为盛了。
这位黑妞,则有文章说她后来被惠民县魏氏家族的魏肇祥收编。
魏肇祥其人,爱养骡马。据说他养的骡子,慈禧太后都喜欢。位于魏集村十字街的徙义堂,为其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魏氏家族这样一位奇葩人物娶妻济南曲艺界大明星黑妞的故事,果能证实的话,那这魏氏庄园的文章岂不更有得做了。就算是证实不了,那这个证实的过程也足以让魏氏庄园再狠狠地热闹一番!
话说清朝末年的统治,却是昏暗至极,与“明湖居听书”之类虚假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反差!
被鲁迅先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尤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有奇才,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全书随着老残的游历足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作者既是志于、精于治河,则全文一共二十个回目的《老残游记》,用了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大约跨四个回目的篇幅,透过翠花、翠环两个妓女的倾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齐东县的黄河水患及对底层百姓生计的巨大影响。
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今邹平市台子镇旧城渡口处),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新中国成立后,齐东县属惠民专区。1958年,齐东县撤销,并入邹平、博兴两县。现青岛有齐东路、台北有齐东街,纪念着这座消失的老县。
至今台子浮桥以东400米黄河河道中心偏南处,黄河水少时,齐东古城遗址残存还依稀可见。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成为八百年齐东盛衰转折的重要节点。此前,齐东是非常富足的水陆码头,素有“小济南”之称;此后,齐东不断被肆虐的黄水困扰,“母亲河”几成“后娘河”,昔日的辉煌暗淡下来。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娓娓青灯女儿酸语,滔滔黄水观察嘉谟”、十四回“大县若蛙半浮水面,小船如蚁分送馒头”,借沦为娼妓的齐东县民女田翠环一家及她个人的遭遇,揭露了清政府官员在黄河夺大清河入海的天灾面前,不顾百姓死活地自齐河县以下“修遥堤”,是酿成黄河下游亘古至今最大黄水之灾的罪魁祸首,以至于在刘鹗笔下中被称为“杀几十万人的一把大刀”——
如翠花所叙述:“俺这黄河不是三年两头的倒口子吗?张抚台为这个事焦的了不得似的。听说有个甚么大人,是南方有名的才子,他就拿了一本什么书给抚台看,说这个河的毛病是太窄了,非放宽了不能安静,必得废了民埝,退守大堤。
这话一出来,那些候补大人个个说好。抚台就说:‘这些堤里百姓怎样好呢?须得给钱叫他们搬开才好。’谁知道这些总办候补道王八旦大人们说:‘可不能叫百姓知道。你想,这堤埝中间五六里宽,六百里长,总有十几万家,一被他们知道了,这几十万人守住民埝,那还废的掉吗?’张抚台没法,点点头,叹了口气,听说还落了几点眼泪呢。这年春天就赶紧修了大堤,在济阳县南岸,又打了一道隔堤。这两样东西就是杀这几十万人的一把大刀!可怜俺们这小百姓那里知道呢!”
淹没于黄河之下的齐东县旧城墙。
“那一夜里,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花拉,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那些村庄上的人,大半都还睡在屋里,呼的一声,水就进去,惊醒过来,水已经过了屋檐。天又黑,风又大,雨又急,水又猛——你老想,这时候有什么法子呢?”
结果不消三天,一个好好的有着三万贯财产的人家(翠环家)“就家破人亡了!这就是前年的事情”。
治黄不力、决策昏聩、致民水火,犹可赖到天灾头上,而吏治腐败、用人不察,大小官员刚愎自用、草菅人命,不啻架在百姓脖子上的又一把钢刀!
且看下回:《老残游记》中的“齐东冤案”。
作者:钱杰
举报/反馈

滨州网

16.5万获赞 3.5万粉丝
滨州日报·滨州网官方百家号
滨州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