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谦碑》又名《孔谦墓碣》、《孔德让碑》,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七月立石,碑高八十三厘米,宽五十二厘米,厚二十三厘米,石灰岩质。圆首,碑上有穿,穿上有晕。无额无题。碑文八行,每行十字,末行两字,计全碑八十二字,隶书阴刻,记述孔谦生平。碑面漫患重,碑文残甚,多难以辨认。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庙,现存东庑。波磔较长,虽磨损严重,仍能窥见其淳厚的风格。
碑文
孔谦字德让者,宣尼公廿世孙都尉君之子也。幼体兰石自然之姿,长膺清妙孝友之行,祖述家业,修《春秋经》,升堂讲诵,深究圣指,弱冠而仕,历郡诸曹史。年廿四,永兴二年七月遭疾不禄。(《隶释》六。)
介绍
《金石萃编》记其“高二尺六寸,广一尺七寸,隶书8行,行十字。全碑82字,碑多残损,多难辨识。”另《隶释》、《祖庭广记》、《汉碑文录》、《阙里文献考》、《山左金石志》、《金石经眼录》等书中的载。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碑前发现,并对此碑进行了考释。至宋,由欧阳修载入《集古录》,始被后人所重视。
孔谦(121~154年),字德让,曾官郡曹史,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第六子。早亡,无什么事迹,故碣文简少。
宋金石家欧阳修考《孔谦碑》道:“《孔德让碑》,盖其名已磨灭,但云字德让者,宣尼公二十四孙都尉君之子也,仕历郡诸曹史,年二十永兴二年七月遭疾不录。”细审谛碑文残迹,发现欧氏所言“年二十永兴二年七月遭疾不录”,应为‘年卅四永兴二年七月遭疾不录。”碑上所言“都尉君”者,以《孔氏家谱》考之,应为孔子十九代孙,太山都尉孔宙君.《孔融别传》记载:“宙有七子,融之次六。”载于谱录者唯有谦、褒、融三人而已。碑文记颂孔谦自幼便有兰芳不坚自然之气质,继承祖业,修春秋经传,并升堂讲诵“弱冠而仕,历郡诸曹史。”
此碑字体庄重雍容。隶书古拙苍朴,字法规范,章法严谨。康南原评其与《东海庙碑》可属一类,亦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