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予希
在抗日战争时,地道战、游击队让日本帝国主义闻风丧胆,但有所不知,这并不是八路军创立的,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有类似的战术,虽然总说中国古代战术只限于“三十六计”的兵法,但是对于这种实际的战术,古人也有很深的研究。
天平天国革命运动自1851年1月金田起义起,迅猛发展,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涉及了全国18个省,战火一直绵延不断,坚持斗争了14年,攻城略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在这其中,“穴地攻城术”是太平军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战术。
1852年8月17日,太平军攻克湖南郴州后,天王洪秀全等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展开扩军和整训工作,郴州地区大批挖煤矿工积极参军,这就为“穴地攻城术”奠定了劳力基础,史料上记载他们“惯于凿险锤幽,不畏深远”,东王杨秀清利用了他们这一点,将他们与军中原有的龙山、道州矿工合编,组成了太平军的特色“工程兵部队”——土营。
土营基本上是由挖煤工人组成的,因此土营的战术与采煤的坑道掘进作业大致相同,史料上关于他们的作业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于数里外开一巨洞,以大木上钉横板,旋进旋以木承之……既达城足,堆满火药,或以柩盛之,而皆藏引线竹筒中,预刻其时为引线之长短,随迟随疾皆可预定。位置既毕,乃静待轰裂,乘势攻入……
但是太平军对于“穴地攻城术”进行了极大的改进,太平军每到一座城池时,并不急于实施穴地攻城,而是先进行正面强攻,如果强攻没有效果,则再采用穴地攻城战术。因为这个过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在实施穴地攻城时,太平军一般会同时开挖数条地道通向城墙的一处薄弱地段,以增加爆炸的威力,保证能够成功炸毁城墙,而清军在这些地段防守比较松懈,对于施工的土营的将士来说也相对安全。
比如说,在攻打南京凤仪门时,由于城墙高大坚固,为了增强破坏效果,太平军采用了隧道爆破与大炮攻击相结合的战术;在攻打武昌时,太平军在同一隧道中安放两层炸药,当第一层炸药炸毁城墙时,清军立即组织防堵,这时,他们就会引爆第二层炸药,给清军致命的打击。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和地道战也很好地运用了“穴地攻城”的战术,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中国古代的战术还有很多,要从战术研究的层面考虑,除却最基本的人海进攻战术外,还有水攻、土攻和火攻。小伙伴们对这些有哪些理解呢?欢迎留言评论。
关注「趣趣就来」,带你了解更接地气的有趣知识,欢迎收藏和转发。
举报/反馈

趣趣就来

305获赞 9粉丝
我本无趣,有了你们才变得有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