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安徽省金寨县,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金寨县大湾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2018年实现整村出列前,当地依靠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不断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走出了一条安居、乐业、凤还巢的脱贫致富之路。
今年61岁的陈泽平,曾是大湾村民组有名的贫困户。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民组,考察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走进的就是陈泽平家。
大湾村村民 陈泽平:总书记来了,问我,你对扶贫是怎么看的?我说扶贫啊,不能完全靠国家,我自己刻苦努力,争取早日脱贫。
脱贫不能光靠政府,脱贫不能全靠国家,这句话既是陈泽平对总书记的回答,也是一句承诺。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在两三年前,他还是一个经历过丧子之痛、对生活失去勇气的人。2014年,陈泽平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党委和政府不断找到陈泽平,向他宣传帮扶政策,鼓励他重拾生活信心。逐渐振作起来的陈泽平,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习总书记的关心给了陈泽平巨大鼓舞,他变得更加积极,像换了个人。
大湾村村民 陈泽平:自从总书记来了以后,给我带来了幸福和安全感,各方面都不一样了。
精神振作了,干劲也越来越足。陈泽平虽然不能做重体力活,但他有一手做脚手架的好手艺。一根撬棒、一把钳子,简单的工具,靠的是多年的经验。
大湾村毛竹资源丰富,村民修建住宅习惯就地取材,用竹子搭建脚手架。随着大湾村各项建设的展开,工地越来越多,陈泽平的手艺活派上了大用场。仅脚手架一项,每年就能给他增加两万多元收入,在保证全家吃穿不愁的同时,手上还能有一些积蓄。
2017年,陈泽平拿到了一张大红的脱贫光荣证。
大湾村村民 陈泽平:村书记和乡书记高高兴兴地到我们家。他们说,老陈啊,你现在光荣脱贫了,脱贫证就发到你手上了,你以后一定好好保存好,不能丢失了。
自己收入提高后,陈泽平还带起了徒弟,手把手把技术传授给同村的贫困户。
大湾村村民 陈泽平:做架子要直溜溜的,歪的、斜的都不行。特别我们这高空作业,安全第一。(徒弟)学会了技术,做架子工,收入也提高了,一年也能挣到一两万块钱。
由于技术过硬,当地政府也介绍陈泽平参与一些建筑项目,让他保持稳定的收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取出自己的积蓄,带头捐款,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一份心意。
大湾村村民 陈泽平:国家对我们农民,一是非常关心的,二是对我们扶贫户,吃、住、穿、房子、医疗,各方面都有保险的。国家遇到这么大的灾情,这么大的难,我就心想,一方有难,大家支援。所以,我多少献一点爱心,捐了1000块钱
行得春风,方得夏雨。脱贫不忘国家,更思回馈社会,“知恩、感恩、谢恩、报恩”,陈泽平用行动表达出他脱贫以后的感激之情。
和陈泽平一样,在2017年拿到红色脱贫光荣证的王新云,现在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王新云是贵州人,二十年前在上海打工时遇到现在的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嫁到了贫穷的大湾村。说起当时的情景,她还历历在目。
大湾村村民 王新云:那时候太穷了,20多年前,穷得都没法讲了,连路都没有,就是毛毛路、土路,就能走一个三轮车的那种,特别穷。我们那时没桥,还从河里走石头路,跳石头跳过来的。
2015年,大湾村确立以乡村旅游带动发展的思路后,开始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农家乐。当时的大湾村,百废待兴,还没有人看清旅游的前景。就在大家观望时,王新云站了出来。她和家人一起,四处借钱盖起了楼房,凭着在其他农家乐打工学来的手艺,“新云农家小院”开张了。开始生意并不火爆,但是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当地旅游渐渐有了起色,生意逐渐好转。
2016年4月,习总书记到来后,大湾村的乡村旅游迎来爆发期。现在的农家小院,每到节假日,住宿、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新云农家小院也红火起来。
大湾村村民 王新云:要是以前,你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说我不开这农家乐,始终在外面打工的话,每个月就是过得很拮据那种,始终是没钱。但是现在钱源源不断。没钱的时候,来笔生意,钱就来了,变化太大了。
因为农家小院的好口碑和示范效应,王新云被评为金寨县巾帼脱贫之星,先后获得县妇联和旅游局等部门的奖励5万元。
大湾村村民 王新云:像我们村里面,最起码支持我们脱贫的,都有补贴在里面,像我们做这个电商,有提成。村里这路,去年修的,如果让我自己修,这路不可能修得起来。小孩子上学,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像我女儿上高中、上大学,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当年凭着不怕吃苦的韧劲,嫁到大湾村的王新云,终于迎来了第一波幸福生活的红利。
2017年,大湾村明确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启动乡村旅游开发。阔别家乡24年的乡村教师汪达贵回到大湾村,成为村里第一批兴办民宿的村民。而在24年前,他是村里第一个出走的乡村教师。
大湾村村民 汪达贵:1996年去上海,那时候因为家里,环境什么都很差的,也赚不到钱,所以下海去创业。走的时候,我们的老房子、老村庄是很破烂的,收入很低的。我们干活也干不来,民师就是拿工分的,国家补贴就是50块钱,那是最高的,开始是5块钱一个月。
由于经济落后和劳动力流失,大湾村很多房屋年久失修。为了改变乡村面貌,当地党委和政府安居工程摆到了优先位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相继出台。
2016年底,大湾村民组建起了32套崭新的两层小楼,这里水、电、路、停车场等设施完善,与老旧房屋形成强烈对比。
老家盖起新房的消息,在外出村民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离家多年的汪达贵夫妻俩和两个儿子,也享受到了扶贫搬迁政策,通过政策补贴和自筹资金,他们拿到了两套新房。这时,一直希望叶落归根的汪达贵、李定合夫妇,终于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大湾村村民 汪达贵:我们60多岁了,回到家里,有房子住,经济也比较好。所以我想到回到老家,一边养老,一边返乡创业,就办起了农家乐。
思想活络、有经商经验的汪达贵夫妇,首先就瞅准了开办民宿,他们按照大城市的住宿标准装修了房子,还兼卖起了山里出产的干菜、粉丝、竹笋、天麻。干净卫生、服务热情,民宿吸引了众多城里来的游客停留住宿,在“驴友”中也小有名气。
一花独放不是春,汪达贵知道仅靠一两家民宿撑不起整个大湾村的旅游业。
大湾村村民 李定合:我们准备带领我们全村,我们生产组的,大家都做民宿,不光我自己做,我带领我们乡亲们都做,这形成规模,我们在旅游上做文章嘛,这样才能解决温饱,不可以只喊空话的。
在村干部的指导下,他常和村里其他开办农家乐、民宿的村民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一起吃好“旅游饭”。
大湾村村民 汪达贵:我们在座都是搞民宿的,搞民宿起码来说,你的环境、条件、卫生,各个条件要跟上,才能走上小康道路。
如今,汪达贵的大儿子——在上海办企业的汪正,也常带客户回家乡,呼吸山村的新鲜空气,享用山村的各种特产。
大湾村村民 汪正:回来以后我想把我们农村的这些好的农产品,运到城里面去,然后把城里面好的东西,我们带回来,然后让游客在这里能够有吃的、有玩的、有住的。
如今,大湾民宿如雨后春笋,村民纷纷腾出房间,进行民宿改造,由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和民宿已有35家
大湾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紧邻国家5A级景区天堂寨,春有山花烂漫,夏有林海碧波,秋有松竹含香,冬有雪压青松,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让大湾村成为皖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大湾村王家老屋、汪家祖宅,是土地革命时期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和卫生院旧址,汪氏宗祠是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这些保存下来的遗迹让大湾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大湾村党支部书记 何家枝:依托红色和绿色,习总书记讲过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和绿色,这是我们的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
红绿结合的旅游发展思路,让大湾村很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19年游客数量超过30万,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接近80万元。
家乡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发展同样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创业。村民陈志乔是去年返乡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曾在南京从事餐饮行业,对开办农家乐很有经验。他准备在村里筹建一家综合性休闲农庄,虽然疫情影响了施工进度,但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信心。
大湾村村民 陈志乔:以前这边水泥路都没有的,后来,我们每年春节回来,看到水泥路越来越好,路也修好了 ,山上风景也不错。
在陈志乔看来,现在大湾村的旅游业是个风口,他早已给休闲农庄画好了蓝图。
大湾村村民 陈志乔:具体规划是,一个养羊,还要养鹅、鱼、鸡、鸭,我们现在两边准备用木头搭建房子,准备做农家乐。这两边有鱼塘,我们让游客来垂钓,我们准备(明年)开春以后,旁边搭建个大棚,种蔬菜,游客来玩的时候,可以自己采摘自己烧菜。
陈志乔的同学汪达勇,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暑期旅游旺季做准备。汪达勇从浙江回来,创办起自己的农家乐。
大湾村村民 汪达勇:现在这里有一个房车基地,漂流终点站也在我们这里。那里面还有一个景点,这里有个龙潭,上面是百丈岩,以后肯定也要开发旅游。游客越来越多,农村里面民宿也很少,考虑到这一点,外地来的人有的人没地方住,所以开了个小民宿。
如今的大湾村,在帮扶政策和能人示范的影响下,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开办民宿、休闲农庄,家庭收入稳步提高。与此同时,茶厂、光伏、漂流等村集体产业也红火发展,全体村民都将获得稳定的分红收入。
大湾村党支部书记 何家枝:下一步我们将发展漂流,十里漂流,预计在7月份能“开漂”。如果那里“开漂”的话,大湾村的全体村民,都有分红的。
经过几年的连续发展,大湾村民收入明显增加,2018年大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大湾村党支部书记 何家枝: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紧紧围绕着习总书记指示,下一步,我们脱贫攻坚以后,要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我们大湾村,要做我们全省的三个示范:脱贫攻坚的示范、乡村振兴的示范和基层党建的示范。
在大湾村,比勤劳、比致富已经成为新风尚。村民们都相信,只要干部群众铆足了劲,拧成一股绳,用双手去努力奋斗,就一定能致富奔小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的大湾村山上山下处处是风景。牛栏、猪圈改建成了干净敞亮的旅游公厕。潺潺溪水环绕着新修的凉亭。目前,全村办起的农家乐,超过一半由返乡创业者创办。5G信号开通后,游客还可以通过“5G+VR”技术远程欣赏大湾美景,体验一把“云乡愁”。
朝阳初升,寂静的山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陈泽平负责的工地上的脚手架搭建即将完工;李定和阿姨正在为住宿的客人准备着大湾特色早餐;陈志乔的养殖基地刚刚开始搭建羊棚……
今天的大湾村不仅是金寨县脱贫攻坚的“样板村”,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在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决胜的战场上,更已成为摘穷帽、奔小康的“先行军”
(编辑 丰树琪)
举报/反馈

央视新闻

1.4亿获赞 3243.7万粉丝
重大新闻、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总台首发账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