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八佰》中,有一位说着天津话的营长,他的名字叫杨瑞符,是地道的静海人。从静海离家参军,淞沪战场上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战成名。
1940年前后,杨瑞符病故长眠他乡,杨瑞符的后辈亲属在老家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如今,杨家人希望到杨瑞符墓地祭拜。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杨瑞符
《八佰》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顽强抗战四天四夜的故事。坚守的中国军队由团副谢晋元、营长杨瑞符带领和指挥。
影片中,一口天津话成了杨瑞符的“地理标签”,他和谢晋元组织全营官兵打退日军的多次正面进攻和偷袭。日军企图炸毁四行仓库围墙时,一名叫陈树生的战士捆绑着炸药跳下围墙和日军同归于尽,这场画面看哭观众。
影片的最后,在有关人物的介绍中显示,杨瑞符是天津静海人。同样关注到影片中这处细节的还有静海区文史工作者李佳阳,他告诉记者,多年前就听说静海区有位淞沪会战的抗战英雄,但关于这位英雄的资料比较少。
《八佰》影片的上映,为李佳阳寻找这位抗战英雄提供了明确方向。几天来,李佳阳搜集了大量关于杨瑞符的资料,希望更深入了解这位家乡的抗战英雄。
杨瑞符,字节卿,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团副谢晋元和时任营长的杨瑞符带领官兵坚守与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条苏州河的四行仓库,部队官兵击退了日军一个师团的六次围攻,打死日军2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37人。
四行仓库保卫战十分惨烈,影片中战士陈树生绑着炸药和日军同归于尽的画面改编于真实事件。当年杨瑞符在战场上为记者题词为“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同样可见战斗的惨烈程度。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杨瑞符的题字
杨瑞符从四行仓库撤出途中负伤入住租界医院,后来辗转回到大后方,于1939年5月携带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以及抗战负伤的内弟一起至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养病,寄寓于铜梁洞新庙道观之中,后来在1940年年初病逝,享年38岁。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四百余人
影片中,当国外记者询问谢晋元部队有多少人时,一个小兵说有420人,而谢晋元却称有800人,谢晋元为何要“说谎”?
李佳阳查阅资料发现,当年四行孤军的事迹在《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报道:“……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戏也。”可见,当年的报道似乎认为,谢晋元和杨瑞符带领的官兵有八百人。
而1939年6月12至17日,当时的四川省合川县《大声日报》等刊物上,刊发了杨瑞符写的《孤军奋斗四日记》,日记中记录着八百人数的来源。“我们的伤兵,因为医药困难,所以在电话通了之后,就请外面向美驻军交涉,请代设法在本晚将伤兵运出去,果然有传令兵来报告,负伤士兵可以出去了。
我当嘱咐出外就医的士兵说:你们出去,有问四行仓库究竟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决不可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的人数少而更加凶横,后来轰传全世界的八百孤军的数目,就是这样来的。我团五二四的团长本来是韩宪元,而今天一般人误称为谢团长,也就是在这八百的数目字而推测出来的……”
杨瑞符的日记和电影《八佰》中谢晋元“说谎”的情节相互印证。李佳阳告诉记者,如果外界认为谢晋元是团长,按照一个团的兵力推测,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有800人似乎合理。不过,如今的史料很明确地记录,当年中国军队只有杨瑞符带领的一个营的官兵,团副谢晋元临危受命带领杨瑞符全营官兵迎战。
当年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前,杨瑞符所在的营补充了数次兵员,兵员中有地方保安团、警察等,即便经过了兵员补充,杨瑞符所在的营也只有四百余兵力,属于一个加强营。
杨瑞符的儿子或叫“三杨”
李佳阳为记者提供了一张杨瑞符的照片,照片中杨瑞符身穿军装,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照片下方写着“杨瑞符,节卿,年二十五,河北静海,通讯河北静海县唐官屯邮局转东翟庄”。李佳阳告诉记者,照片拍摄于1927年前后,通讯地址应该属于如今的西翟庄镇东翟庄村。
杨瑞符的照片
津云记者通过静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和东翟庄村干部,找到了杨瑞符的后人。如今杨瑞符的两个侄子、侄媳和孙辈仍然生活在东翟庄村。
杨瑞符的家乡东翟庄村
今年70岁的齐淑英是杨瑞符的侄媳妇,她的公公名叫杨瑞兰,是杨瑞符的亲弟弟,按照家族大排行,齐淑英应该管杨瑞符叫二伯。齐淑英嫁到杨家将近50年了,公公杨瑞兰在世的时候,多次和她提起过杨瑞符的事迹。
齐淑英说,当年十几岁的杨瑞符带着弟弟杨瑞兰从东翟庄村前往天津市区闯荡,兄弟俩当过学徒和小贩。几年后,兄弟俩一块参军,因为时局动荡战乱不断,杨瑞符担心兄弟俩都去参军凶多吉少,一旦死在战场上,家里父母没人照顾。于是,杨瑞符就让杨瑞兰偷偷从部队回家,代他给老人尽孝。
参军后,杨瑞符曾经回家探亲,还带回来瓷器等稀罕物件,回家探亲时,杨瑞符和自己的父亲有过一张合照。齐淑英清楚记得,照片中杨瑞符身穿大褂,看上去很魁梧,他的父亲坐在藤椅上。可惜的是,这张照片后来被损毁了。
杨瑞符在老家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双方何时结婚,齐淑英并不清楚。她只知道,杨瑞符的原配妻子刘氏没有留下后代,在杨瑞符参军后不久就病故了。“二娘(杨瑞符原配妻子)死了以后,就埋在老宅旁边的空地里,我还记得她的坟堆特别大的。”齐淑英说。
杨瑞兰临终前,嘱咐齐淑英夫妻俩,不能让二娘的坟成了孤坟,要把二娘葬入杨家祖坟。杨家人商议一致后,将刘氏的遗骸迁入杨家祖坟,并把二伯杨瑞符生前所用的物品和一块写有杨瑞符名字的牌位与刘氏遗骨合葬。齐淑英的儿子杨茂建告诉记者,每年上坟的时候,他都会按照家族祭祀方式祭拜二爷和二奶奶。
东翟庄村杨瑞符(衣冠冢)和原配刘氏的合葬墓地
齐淑英听公公杨瑞兰提起过,杨瑞符当年在四川娶妻生子。不过,几十年来,杨家人没有找到关于杨瑞符儿子的线索。“当年通信不方便,他(杨瑞符)找家里人容易,家里人找他太难了。”齐淑英说。
杨瑞兰寻找哥哥杨瑞符遗骨的线索
齐淑英听说,杨瑞符的儿子乳名叫“三杨”,齐淑英丈夫的同辈兄弟中,乳名按照“大杨”、“二杨”排下来,到杨瑞符的儿子这应该叫“三杨”。
杨瑞符墓成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
这几天,杨茂建翻遍了家里的储物柜,希望找到有关二爷杨瑞符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一张1985年当时政协四川省合川县(现在重庆市合川区)委员会办公室寄给政协静海县(现静海区)委员会办公室的信件。
信件中称,杨瑞兰得知哥哥杨瑞符牺牲并安葬在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的消息后,希望将哥哥的遗骨搬运回老家,为此当时的合川县(现合川区)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一位和杨瑞符一家熟悉的唐永珍老人了解到,杨瑞符的再婚妻子名叫史幼婷。杨瑞符牺牲后,当地群众为他修墓立碑,不过后来杨瑞符的墓地遭到破坏,遗迹难寻。
李佳阳搜集到的一张拍摄于1940年前后的照片,照片中是杨瑞符牺牲后,战士们为他搭建的灵堂,可见当时杨瑞符的葬礼还是比较隆重的。
孤军官兵为杨瑞符搭建的灵堂
杨茂建找到的信件和李佳阳寻找到的线索,得到了静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服务管理科李青山的确认。几年前,李青山搜集静海区抗战英雄资料时,了解到杨瑞符的事迹,并和重庆市有关方面进行了核实。李青山告诉记者, 1940年初,杨瑞符因旧病复发,继而枪伤化脓,抢救无效病故,终年38岁。
当时,他寄居的二仙观道长谭遁九感于与杨瑞符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对其抗日殊勋十分崇敬,将自己多年积蓄捐出,购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爱国爱教之意。县人胡南先、欧阳伯森等人又发起募捐,为杨瑞符修了纪念塔,塔上刻有孤军抗日的碑文,墓前还立有石碑一块,上刻:“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
2009年9月,杨瑞符墓被重庆市文物委员会确定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2015年5月底,重庆市合川区启动了杨瑞符墓重建工程,将原来的一丘荒冢建成一座庄严的石墓。
重庆合川的杨瑞符墓地
当得知二爷杨瑞符的墓地找到的消息后,杨茂建准备带着母亲齐淑英前往重庆合川祭拜,希望将二爷墓地上的一抔黄土带回杨家祖坟,也算让二爷落叶归根。
此外,杨茂建更希望找到二爷的后人,杨茂建推断,如果“三杨”健在应该有80岁了,他的孩子或已年过半百。“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会找下去,让杨家人团聚。”杨茂建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津云)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网

4.7亿获赞 503.4万粉丝
青年温度、青网态度、青春靓度
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