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枫 三剑客
题图/韩硕
“已经干满6年了,这次要是再调不上,差不多就该考虑走了吧。”
和妻子通完视频电话,他头脑里还是儿子边玩玩具边有一搭没一搭说话的脸。
也不能怪孩子不亲,毕竟一年休一次假,见个几十天,而后长期不在一起,陌生感是必然的。
幸好妻子理解,也不催他,只是陪他等着。
等什么?
出头的那一天?
那究竟怎样才算是出头了?当将军?不现实;挣大钱,也不可能;对于年轻军官来说,只有军衔和职级上的“进步”,才可以说得上是“好事”。
他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毕竟第二天早晨还要带队出操,休息不好更没精神好好干工作了。
01
他叫张绍明,出生在南方某县城,家境贫寒。
高考那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瞒着父母报了军校。毕业后,在基层干过主官,后来调入机关某业务处。
这些年,他自认为在机关处室也算是兢兢业业,不过算下来6年没动了,要是这次还轮不到,就只能转业了。工作和家庭,总不能两头都不靠吧。一年前,上一任领导还没离开,曾跟他谈话说要好好干,有位置了第一个推荐他,他想着那样的话,晋衔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没想到,承诺还没兑现,现任领导就来了。
更没想到的是,新领导还是他的同学。
这个世界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他没那么小心眼,他由衷地替同学感到高兴。他们是一批的,同学的成功,代表的是一种可能,一种希望。
或许以后有机会,他也是可以赶上甚至是超越的。
晋职晋衔,是衡量一个军官在服役期的任职表现的最直观结果。
如果没有立功的机会,那么调职调衔,除了拼工作和机遇外,就只能熬年限,等位置。
从这个角度看,晋职晋衔、立功受奖,自然就成了年轻军官心里的一道坎......其实也不光是年轻军人盼这个,稍有点上进心的,谁又不想进步呢?
不久前看到一个报道,说是某单位在涉及到3名立功干部的晋职事情上,在上报的立功晋职人员推荐中,推荐晋职人员的民主测评中,有一位参谋全票通过,然而在立功人选的投票中,这个参谋却只有几票。
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为何不同的评价栏目却如此迥异?
原来,这个参谋是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干部。因为在他看来,组织上已经让自己晋职,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基层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晋职当年不立功,立功同时不晋职。”有的单位还把这句话当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每年到评功论奖的时候,比如干部的三等功,一个处室如果有6个干部,基本上每个人都轮一遍,在表彰奖励中确实存在“平均主义”现象,搞“轮流坐庄”,有的“平衡照顾”,有的搞论资排辈,貌似是领导的“一碗水端平”,但实际上对于有贡献,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而言,是一大弊端,当然,有些游走在领导身边的“投机者”,当然乐开花。
好在,该单位对推荐立功晋职人员重新推选,3名实绩突出,面临晋职而“放弃”立功干部,最后晋职又获得了立功。
“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
选人用人,评功评奖绝不是“分红式”的见人有份,也不是“共享式”的平衡照顾。
“让有功者获得晋职,让有能力者荣立功勋”,是一种对军官工作的客观认可。
“选人用人、评功评奖是向导,关乎组织威信,影响部队士气,必须公平公正,让有为者有位。”这理应成为我们工作和评优的准则!
02
军官晋职又立功的背后,说明的是什么?
说明了很多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推进干部人才用人与奖励制度,是改革之际的难点和重点,是关系到人才愿不愿意留下来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他适合干连队军事主官,在所属单位成绩拔尖,那么受到提拔,但是去了不能继续发挥原有特长的地方,如果再工作碰壁,多次以后,自信心受挫,转型失败,那么一个好好的苗子就荒废了。
这就涉及到如何选人用人的问题。一颗好苗子,要放在合适他生长的土壤,合适他发挥的平台,靠事实说话,而不是靠印象说话。
无论是目前的“职级主导”还是下一步的“衔级主导”,都必须首先消除“官本位”的影响,不能光凭“表现”和“看法”用人,更不能随意在各不同性质的岗位之间“乱点鸳鸯谱”做法,作出不符合现代战争军官岗位的本质需求的事来,不然,不但容易造成岗位配置的虚化和弱化,或小才大用力不胜任,或大才小用浪费人才,不能形成岗位战斗力;而且造成用人标准宽严不一、无序竞争。
我们建议,在干部立功上,标准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无论是个别谈话、民主测评,还是党委研究,都避免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时,对干部的测评,在德、能、勤、绩各方面,多使用权威的量化手段,看数据说话,测评结论要具体和权威,在群众中有说服力,而不是“做样子、走过场”。
如此,年轻军官才有盼头,“老油条”也才有危机。盘活了一池水,生态才会健康和持久。
03
有人说,很多干部现在工作动力不足。
其实,想要动力充足,加油的办法很多。一方面优化制度,一方面激发主观能动性,设置好科学的奖惩制度,营造好积极的激励机制,内外因同时作用,那些所谓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又何来生存空间呢?
再进一步讲,如果每一个军官都对这个问题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滴水成河”的力量,或许也可以撼动个别旧制的积弊,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军官职业化后,一定会对德才优秀、贡献突出的干部有所褒奖。比如,除立功表彰外,可以提前晋职晋衔或增加衔职档次;对现实表现不好,混日子的干部,可以停止增加或降低职衔档次,违法违纪的则采取党纪政纪处分,对不能胜任本职的军官予以淘汰,保证军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然,“官改士”的编制岗位也要凸显的更为普遍化,制度化。能用军士、文职人员的岗位缩减军官编制,使军官的大部分精力从当前的教育管理转向于作战决策、作战指挥、战法研究等方面来。要调整压缩官兵比例,使官兵比例达到未来实战的要求,并以法律形式对军官职业岗位和数量作出明确规定。
如此,未来可期。
04
我身边,像张绍明一样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军官,还有很多。
当然,“蹲久了”的基层军官,也许更多。
他们从军校出来,满怀斗志,毕业之际,遥望未来,信心满满,可岁月不饶人,几番经历后,有人披荆斩棘,一路高升,肩上的星星成了他当初誓言的兑现;有人一路跌跌撞撞,运气不佳,肩上的星星一直原地踏步。
久而久之,就失了斗志。
再往下,就是自己不愿意动弹了。
连队主官也很辛苦,经常是手中忙着、心里想着、嘴上说着,本子还记着,最后上级一检查,总有“漏”。
反思这些问题的根子,我想不是基层的军官不会干、不想干、不能干,也不是机关干部不筹划、瞎指导,乱检查。问题的源头,要从制度设计和人治思维上找原因,如果每一级都依法抓建、依规指导、依制度办事,那么压力的递减,效果的递增,也就指日可待了。
有战友开玩笑说,混的不好还不如转士官,玩笑归玩笑,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让人笑不出来,有人说,和平年代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却怕瞎折腾,怕自己越来越迷茫。战争年代攻下一个山头,打赢一场战争就是成就,可现在没有仗打,军人的价值靠什么来实现呢?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还没想明白就离开部队脱下军装了。有的人虽然一直没走,可也没有想清楚。
对这一代军官来说,他们承载的风云变幻太多了,但也正是有了他们的踏浪前行,或许下一代军官的未来,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