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道
多数是正南正北
斜街不多
而内城规划严谨
斜街跟外城比就更少
比如位于地安门外大街
鼓楼前的烟袋斜街
今天,文旅君带您
走进这条老街
了解它的昨天与今天
烟袋斜街
名字的由来
元代及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因为当年在这里设有收货船税和渔民捕鱼税的官衙——“打渔厅”而命名。
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后来才被称为烟袋斜街。由此可见,这条街巷是非常古老的,至少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烟袋斜街内以经营烟具、古玩、字画、风味小吃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颇有名气的文化街。
烟袋斜街的名称来源有二。
●其一:据说当时居住在附近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
●其二:这条街形状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这条斜街便以“烟袋”命名。
清代时
专为达官贵人服务
烟袋斜街最繁盛红火的时代是清代光绪年间,这个名称大约也是此时叫开的。斜街里出现多家饭庄、酒楼、烟铺、茶馆、浴池等。特别是出现了以经营烟具为主的“同台盛”和“双盛泰”两个店铺。
据说,当时的慈禧太后爱抽烟,不仅烟丝讲究,用的烟杆子也是价格不菲,但是再精致的东西也有坏了的时候,老佛爷的烟袋堵了,宫里没人能修好,连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也没能修好烟袋,只有烟袋斜街里的两家店铺——同台盛、双盛泰,能通老佛爷的烟袋。
老佛爷大喜,特赏这两家烟铺,并让它们专为清廷内宫提供烟草服务。从此这两家店铺名声大振,连带着这条胡同也开始在北京家喻户晓。
烟袋斜街成了京城烟草买卖最有名的胡同,来这里做烟草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铺子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有商家为了让自己的招牌能一眼被顾客看到,就在门外立了一个巨大的木质招幌——一支金漆烟锅,锅内刷着红漆,烟锅外系着红布的穗子,烟杆仿照乌木的颜色刷成了黑色,烟袋嘴则按照翡翠的样子刷白漆画上绿色的斑点,这样的招牌自然十分醒目。当时的北京还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烟袋斜街的大烟袋——一窍不通,说的就是这个大烟袋。
当时在这里的商铺,不论是饭庄、酒楼,还是烟铺、茶馆,都是为达官显贵提供服务的,一般百姓很少出入其中。
清帝退位后
烟袋斜街
走进寻常百姓家
烟袋斜街平民化应该是清帝退位之后,由于民国政府将首都定在了南京,北京城商业发展受到影响,烟袋斜街就此逐渐褪去了贵族气息,成为了平民交易市场。
那时居住在附近的满清八旗子弟们失去了俸禄,为了生计不得不变卖祖辈留下来的古玩字画;宫里的太监也将从皇家偷盗来的文物送到这里交易,于是烟袋斜街上的古玩店多了起来,并有“小琉璃厂”之称。当时斜街上比较著名的古玩店有宝文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等。
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短短的烟袋斜街上共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八十多家,除了古玩店、酒楼、烟具店等较为高档的店铺外,还有理发店、春饼店、铁丝铺等这些更为平民化的经营商户。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烟袋斜街
现在,经过整修和梳理之后的烟袋斜街,不仅成为了一个具有特色的独立存在,还是什刹海酒吧街的主要出入口。斜街两侧林林总总的各色店铺吸引了人流,街巷人头攒动,叫卖声不断。
烟袋斜街于2010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北京继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国子监街被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后第二个被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项目。
时下的烟袋斜街
已经成为京城中
最时髦、最热闹的街巷之一
不仅浓缩和汇集了
京城胡同文化的精髓
还成为了京城胡同
招牌之一
今天的“古迹探真”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