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名婴儿的父亲不幸去世,长大成人的他,会如何回忆父亲?8月19日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的皮克斯新片《1/2的魔法》,正是来源于导演丹·斯坎隆本人与父亲之间的真实故事。他只有1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很久很久以后,他才收到亲戚寄来的一盒录音带,里面是父亲说的两个词,“hello”和“goodbye”。父亲是什么样的?他跟每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一样,曾不断追问。
这样的思念变成一个假设:如何与曾经的父亲相会?丹·斯坎隆与皮克斯的小伙伴一起,打造了独一无二的魔法世界《1/2的魔法》,完成了这个梦想。这部影片3月6日在北美院线上映,4月3日登陆迪士尼流媒体Disney+进行点播。片中的主角伊恩,是一名刚满16岁的精灵,跟他的母亲劳瑞尔、哥哥巴利生活在一起,当他还是婴儿时,父亲威尔顿去世,但父亲留给他们两兄弟一件遗物——魔杖,当他们都满了16岁之后才能打开。当两兄弟启动这根魔杖,念出咒语,父亲就将会出现在他们面前,虽然只能维持一天。
《1/2的魔法》剧照执导过《怪兽大学》的丹·斯坎隆向界面文娱记者表示,在他眼中,魔法世界是“唯一能让这件事实现的”的方法。按照皮克斯对情感这一艺术母题的执着,片中兄弟情、父子情、父母情的表达,一定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完全打造一个如同动画版《指环王》那样纯粹的魔法世界,没有直观地与普通观众建立共情的元素,无疑不能打上皮克斯的烙印。
什么样的魔法世界,能让观众最容易沉浸其中?丹·斯坎隆跟团队一起,通过在故事板上的不断尝试,他们打造了一个大约是7:3的世界——70%是现实中日常生活的样子,30%是魔法世界的奇幻场景。
制片人克瑞·雷表示,在70%日常生活中,团队将洛杉矶郊区的卢斯费利斯街区、蛙镇和萨克拉门托郊区整合,而在30%的魔法世界中,则参考了许多神话、传说。为什么是大约呢?克瑞·雷表示,在创作过程中,幻想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一开始我们是想以70%的内容呈现现代世界,然后我们很快意识到,随着故事的进行,角色越来越多,尤其是幻想世界里的神奇生物,这就有点脱离了我们的预想,所以我们就开始重新评估每一个场景,然后思考怎么才能让二者平衡。我们没有抛弃幻想或是现实的世界,而是结合了二者。”
《1/2的魔法》剧照该片的故事策划主管凯尔西·曼恩(Head Of Story Kelsey Mann)表示,他们希望将现实与魔法世界结合的想法由来已久。这样的世界里虽然有精灵、妖精、独眼巨人、半人马、侏儒等等来自神话传说里的生物,但其中有不少就非常具有颠覆性,就好像预告片中出现的在垃圾桶里翻食物的流浪独角兽。凯尔西·曼恩介绍,“有一次丹一边在垃圾箱旁边吃饭,一边研究独角兽。我们之所以选择独角兽并让它在电影里随处可见,是想让观众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些不对劲儿的地方?也希望通过这个,来映射伊恩(主角)的成长。在没有父亲的童年中,他小时候的世界可能也有点不对劲儿的地方。”
不过,魔法世界的创作中,并没有特别遵循某一种或几种已有的魔法世界的设定,丹·斯坎隆表示,“我们并没有特别借鉴已经存在的魔法、传说或者童话,我们创造的魔法或许看起来让人觉得有些熟悉,但更像是一种想象的呈现。对我们来说,故事中的魔法元素是服务于叙事的。”
《1/2的魔法》剧照他们甚至没有对魔法进行特有的设计,更在乎的是用魔法代表角色内心的坚强。“每个精灵都想完成自己的咒语,但只有自信、勇敢地去努力,或是真诚地讲述事实。当他学会以成熟的方式实现愿望、成长为一个完善的成熟的人时,他的咒语才能实现。这就是(我们的)魔法背后的法则,我们希望观众会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有勇气和自信去完成这件事情吗?”
舞台搭建完成,终于来到了故事的核心,情感表达。整个故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本人,主角伊恩身上有不少他自己的性格特征,比如有些害羞、有些不自信,主要编剧玛德琳·莎拉芬(Story lead Madeline Sharafian)也认为,“他(丹)性格非常有趣,他很思念他的父亲,所以就创造了一个和他很相似的角色,这也是电影中的魔法部分的来源。”
《1/2的魔法》中伊恩和巴利的父亲但如果拍的过于私人,依然难以打动绝大多数观众。作为与丹共同开发故事的伙伴,凯尔西·曼恩非常清楚,“他不希望这部带有很深私人情感的影片成为自传式的作品。”在她看来,不同的观众都能在片中的众多感情中找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那一段,“我与片中的姐妹关系挺有情感连结的,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想起我的姐姐,她的支持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想观众们也能找到自己的情感连结。”
皮克斯高层及重要创作者组成的“绿灯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少建议。丹·斯坎隆表示,“他们建议我们要对角色要更有同理心,他们总能帮助我们发现角色的更多幽默点,这对于故事讲述非常有益。”克瑞·雷也透露,“他们激励我们给角色更多冒险的机会,让他们去克服困难,这也是我们想要在电影中呈现的(主题之一)。”
《1/2的魔法》故事开发中,丹常常以自己的热情去打动团队。玛德琳·莎拉芬表示,此前她参与的动画中,导演通常都会在单独的空间创作,但丹跟他们完全待在一起,“他花了很长时间来思考怎么拍摄这个电影,2013年9月他就开始制作了。他非常有合作精神,我们和丹一起在一个共享的空间里办公,一起绘画,我们总是在一起倾听一些新想法、一起看新的手绘。有一次他把我们故事策划团队叫到一起,询问我们每个人最想在影片中看到什么,然后他用了两个星期来思考我们的想法并付诸实践,现在电影中就能看到我们当时提出的一些想法。”
《1/2的魔法》中大城市的场景酷似洛杉矶多元文化的创作团队,也是皮克斯的作品能够为全世界观众喜爱的重要保证。在《1/2的魔法》团队的shading artist当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唐兰。
2008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主修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的唐兰,刚毕业就加入了皮克斯。在她看来,在皮克斯工作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来皮克斯做动画确实不容易,但如果你已经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并且可以坚持下去,那你并没有损失。如果你有机会,你也可以达到目标。在这个国集团对中,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评价别人的喜好,他们会给出不同的意见,但你要尊重他的不同。”根据她的经验,也正是在这样的不同当中,能碰撞出非常多的创意的火花。
《1/2的魔法》之前,她参与了《怪兽大学》、《寻梦环游记》等片。所谓shading artist,用她的话说,“我就是需要增加(物体、人物等)的纹理、特征,以及它对光的反映,比如玻璃对光有折射、反射,木质对光的反映就不一样,每一样东西的特征都不一样。”
可能会有一些不了解的观众,认为她所做的事更像是一种技术,而非艺术,“大家似乎有一种三维动画是计算机做出来的误解,其实不是这样,三维只是表达的工具,二维也是。真正做动画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艺术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不过在皮克斯的每部动画中,几乎都会有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全新开发的工具,挑战性很大,《1/2的魔法》也不例外。“我们用了全新设计的shading工具,一边制作、运用,一边在软件开发。每一部电影都是这样,都有挑战性,越有挑战越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做没做过的、容易失败的事情,然后成功,才是很有意思的挑战。在皮克斯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很优秀,所以我跟任何一个人合作基本上都很轻松,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1/2的魔法》中外表憨厚的“龙”,破坏力并不逊色在工作中,她并不是简单地听从导演、制片的指令,同样需要为作品提供非常多的创作。“电影里,我们需要考虑他在电影里是什么身份,有没有自己的故事,是古老的还是新的,受损程度怎么样,片段里他是主角还是配合别人。如果是主角,他可能就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如果只是配合的角色,他有没有喧宾夺主。(我们要)随着故事发展,来改变呈现的材质和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也会因为我们新的想法,给导演灵感,在电影中做出一点改变。”
整个世界观的搭建中,她同团队一起,很好地找到导演在创作中的需求,“我们的目标更接近于传统的魔法的那种感觉,我们尽力避免让电影看起来有《指环王》的痕迹,我们想要的是更传统、古老的那种魔法的感觉,现代世界是在洛杉矶的郊区,魔法世界我们参照的是冰岛的环境。”
同时,曾经作为留守儿童的唐兰,也能够从《1/2的魔法》故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还没有看电影,只是听他讲这个故事就已经掉眼泪了。我自己是留守儿童,这在中国应该不少见。我父母支援边疆去了乌鲁木齐,爷爷奶奶在上海抚养我长大。我很小就在想,父母是什么样子?他们会怎么对我?和爷爷奶奶对我一样还是不同?(儿时的)我始终都有这样的疑惑,这是电影和我共鸣的地方之一。另一点是,前两天有朋友和我说“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共进晚餐,你选谁?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已经去世的人可以吗?我可以和我的爷爷或者奶奶共进晚餐吗?这就是《1/2的魔法》传达的情感:你已经失去的你爱的人,如果你可以和他们再共度一天,你想怎么度过?”
举报/反馈

界面新闻

2972万获赞 350.8万粉丝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界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