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冯·洪堡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近代自然地理学奠基人。
近代自然地理学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 几年前,笔者在读研期间为完成课程论文曾对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思想进行过简单地研究。当时,在中文文献中,对洪堡的介绍散见于各种地理思想史的著作中,竺可桢、黄秉维、候仁之等老一辈地理学家也曾撰文专门介绍洪堡的地理学思想。因此,笔者对洪堡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地理学的贡献。
后来,笔者偶然读到德国历史学家安德烈·武尔夫的《创造自然》(注:文中内引文字均来自本书),欣喜于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洪堡生平及学术思想的中文译著,更惊奇于洪堡在思想、科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影响及其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
《创造自然》封面 读《创造自然》,笔者对洪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是武尔夫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重新唤起人们对洪堡及其思想的关注。
自然本身不能被人类“创造”,但是人类可以“创造”新的关于自然的观念。洪堡通过对自然的考察、思索,提出“整体自然观”的思想,革新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以来盛行的“机械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的“机械自然观”
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此后,在莱布尼茨、笛卡尔、牛顿等人的影响下,机械自然观成为17、18世纪自然科学家普遍奉行的观点。
机械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机器,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机械的,没有生命和活力,自然要素之间仅有外在关系而无内在关联。
机械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机器 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对自然进行分类研究成为科学家的主要工作,自然科学逐渐分化出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和化学等子学科,这种专业化的趋势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家的视野日益狭隘,不可避免地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同时,机械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和独立的,将人置于自然之外来研究自然,这种观念下充斥着“自然可以被改造得更完美的想法”,导致人类肆意改造自然,却意识不到对自然的破坏。
2.洪堡的“整体自然观”
“整体自然观”并非洪堡首创。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存在“自然现象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联系”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只是“天才的直觉”的结果,并没有用实验或严格的思维方法加以证明。
洪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毕生致力于对自然的考察,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南北美洲。洪堡通过对自然细致地观察、测量,将不同区域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并联系其他现象探求其因果关系,用科学观测和逻辑分析向人们证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都相互关联”的自然观念。
洪堡的考察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南北美洲 在对不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因果联系的过程中,洪堡形成了将多学科融为一体的“整体式”治学观,这必然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洪堡大力提倡跨学科交流,这在近代自然学科日益分化的过程中,不啻为一股清流。
另外,洪堡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相关联。因此洪堡将人纳入对自然的研究范畴,并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指出“人类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洪堡的“整体自然观”为人们树立了全面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并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然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
洪堡一生贡献卓著,影响了同时代及其后来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他为“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
洪堡在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均有开创性研究。
在地球物理学方面,他最先发现两极之间地磁强度逐渐减弱的规律。
在气象学方面,他首创等温线概念,第一次绘出世界等温线图。
在地质学方面,他首先用剖面图进行地质研究。
在植物地理学方面,他最先发现植被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规律,明确区分了“植物区系”和“植被”的概念。
在海洋学方面,他是用图解方法说明洋流(洪堡洋流)性质的第一人。
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他首次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用比较、综合的方法寻求因果,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在自然科学领域外,洪堡的影响还触及到文学、政治、艺术等领域。
他的《自然之观点》和《旅行故事》将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景物描写与科学观测融为一体,成为同时代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威廉·华兹华斯等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今天自然文学的范本,亨利·大卫·梭罗则深受《宇宙》的启发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
《植物地理学随笔》对拉丁美洲山峰、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的描述,唤起了玻利瓦尔投身解放拉丁美洲事业的热情;《关于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随笔》则为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制定关于拉丁美洲的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艺术领域,美国画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受洪堡启发,绘制成一幅长10英尺,高5英尺的巨幅画作《安第斯山之心》,忠诚地回应了洪堡“将艺术与科学合二为一”的号召。
安第斯山脉 此外,洪堡还致力于科学的普及,让科学变得平易近人。在柏林,洪堡免费开办大学讲座,并向所有民众开放,用通俗易懂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讲述全新的科学内容,取得了巨大成功。
1869年,在洪堡百年诞辰集会上说“在西方世界,孩子们手中的教材或地图册没有一本不受到洪堡思想的影响。”洪堡的自然观已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中,持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思考。
洪堡去世后,他的追随者们带着他的思想一起进入到了新世纪,并演化出了新的思想。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一切都相互关联”。洪堡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理解,成为马什《人与自然》的写作基础。恩斯特·海克尔借用洪堡的整体自然观首次阐释了“生态学”的概念,并实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约翰·缪尔受洪堡的感召,走遍美国荒野,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
现在,洪堡在学术界之外几乎被遗忘了。武尔夫提到两点原因:第一,洪堡去世后,各学科分野日益固化,他的“整体式治学观”也慢慢不受重视,成为19世纪最后的通才之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反德情绪逐渐将洪堡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抹去。
但是,洪堡的思想对当今科学、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洪堡以前瞻性的视野开创了近代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对19世纪之后的艺术、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一直到今天,自然科学家、环保主义者、艺术家、文学家仍然可以从洪堡的思想中获取宝贵的财富。
第二,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尤其是全球变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广泛和不可逆的影响”,更需要借助洪堡整体性的视野来理解自然。洪堡提倡知识的自由交流,鼓励科学家们联合起来进行跨领域合作,已成为今日科学研究的根基。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洪堡关注的问题,他警告道“人类需要理解自然中各种作用力运行的原理……人类拥有破坏环境的力量,后果不堪设想!”这无疑为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歌德曾将洪堡比喻为“一座多头喷泉,各股泉水喷涌而出,清新、源源不绝,而我们只需要把容器放在下面盛接。”如今,这座喷泉依然清新,依然源源不绝。正如武尔夫所说,“现在正是重新发现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最好时刻!”
参考文献
[1]黄秉维.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平及贡献,地理学报[J].1959,25(3).
[2]安德烈娅·武尔夫.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边和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1.
[3]肖显静.从机械论到整体论: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07(3).
[4]徐纪敏.当代自然科学的分化综合与科学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