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于表达自己,那不是有见地的体现;也不要急于否定别人,和谐共存才是生存之道。
——题记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交好像是一种必需,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社交却是一种负担,下面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类解读一下。
一、社交无用型
认为社交会占用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又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营养和能量,所以,相比无意义的社交,他们更倾向于有意义的独处。
二、社交焦虑型
当处于社交场合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不自在,为免于出丑,他们往往会选择主动回避。
三、神经症性疏离,最突出的特征是不想跟任何人靠近,疏远他人的同时,还会疏远自我。
何谓疏远自我?
霍妮的解读是:感情麻木,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渴望什么、害怕什么、希望什么、相信什么等,他们最终会像一架被遥控的飞机,与自己失联。
他们的内心十分渴望能与他人在情感上保持距离,不要扯上任何关系,包括合作、竞争、爱和对抗。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画了一个魔法圈,任何人都不得入内。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能跟人和谐相处,可一旦有外界的因素闯入他们的“禁地”时,他们就会因为需要的强迫性特征而产生忧虑。
他们所有的需要和学习都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不参与”。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最积极正面的表现就是足智多谋。
还有一种更加不可靠的自给自足的方式,那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限制自己的需要。
疏离型患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需要私人空间。他总是渴望保持一份神秘感,即便是在住旅店的时候,也会把“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在门上。不愿意向别人透露任何有关自己的信息。
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当发现自己没有被特殊对待时,会有被忽视和愤怒的感觉。
习惯于一个人做事情,不愿意被别人打扰,最突出的需求是完全独立,不被任何人摆布,远离群体是因为不想被影响、束缚和管制,也不想承担任何义务。
疏离型的人对优越感有很突出的需求,他们经常会幻想自己未来会功成名就,但当他们遭遇失败或内心冲突加剧时,优越感又会被彻底粉碎。
他们初高中时,可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到了竞争激烈的大学或找工作时,他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当丰满的梦想遭遇骨感的现实时,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会让他万分难受,于是他开始渴望亲密关系,渴望爱情和婚姻。
但往往困难重重,直到最后他才会发现,其实他更喜欢一个人生活。他也有了充足的理由向外界证明,向自己承认,他想要的就是孤独。
一些疏离型的艺术家,当他们尝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失败后,他们都有意无意的过上了独居生活,而只有当他们甘于孤独的时候,才真正进入了创作期。任何会导致其产生依赖的欲望、兴趣和快乐,都会被视为对自己的背叛。
在他们看来,必须充分了解周围的情况,才能流露自己的感情,否则就会因此失去自由,而且任何对立的威胁都会让他选择退缩。
当他发现周围的环境没有影响到他的自由时,他就会沉浸其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自我否定或自我折磨,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高度自律。
这种创造力对疏离型患者来说,可能是某种救赎。如果能被激发或者释放出来,那么对患者来说会有很大好处
对于疏离者来说,与人保持距离会让他觉得安全,他把疏离当成一种自我防御,并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如果强迫其与他人建立关系,会导致其精神崩溃。
疏离型的人对独处有很高的需求,如果他的同伴跟他一样喜欢独处,或者尊重他对距离的需求,也乐于适应这种需要,那么他会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两性关系。
写在最后
内心冲突是人类永恒的矛盾,有时你想融入圈子进行交流,但同时你又讨厌别人打扰;渴望独处,又渴望有人陪伴,这都是正常的,只需认清内在的主流冲突,避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如此才能获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社交#
我是@心理咨询师嘉兰,关注我,每天学点心理学。
举报/反馈

心理咨询师嘉兰

11.9万获赞 4878粉丝
解读情感、人生及社会热点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