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栋破“茅草屋”,坐拥“天府之国”成都市市中心,在寸土寸金最繁华地段,可为何1000多年过去了,至今却无人敢拆。
公元759年冬天,47岁的他,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从甘肃举家搬迁,落脚“天府之国”成都。
第二年春天,好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边开始搭建茅草屋。
一年后,茅屋建成,命名“成都草堂”,后来作诗一首,作纪念。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翻译:
首联:我老夫在万里桥的西边有一栋孤零零的破草房,冷冷清清的。只有百花潭与我为伴,我暂且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沧浪。
颔联:微微和风摇曳着翠绿的竹叶,竹枝与竹叶沙沙作声,明净悦耳,清新入目。细雨后的荷花,格外妖艳,随风送来的花香,让老夫我感到沁人心脾。
颈联:我那些做了大官的朋友早就不在与我书信来往,真是世态炎凉。长期饥饿的小儿子,脸色苍白的凄凉。让我感到愧疚而又悲伤。
尾联:一把老骨头,大半身都要埋到土里了,没有官运也没有财运唯独只有狂放,仰天大笑,比起当年的那个狂夫老了却更狂。
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杜甫草堂”,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闪耀成都,年接待人数多达百万。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 使之得以保存。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2020年3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博物馆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年内免费。2020年5月,获得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是他极具家国情怀,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个人爱国抱负;洞察人间疾苦后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划时代杰作。
二是他一生颠沛流离,写诗1400余首,与诗仙并称“大李杜”;在唐诗的造诣水平上与李白平起平坐。
三是他广交朋友,人际关系还不错,泛舟江上遇到大洪水,困了5天5夜,依然有朋友给他送来牛肉美酒。
但BBC,《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应该去掉“最”字,后面加上“之一”,会更恰当一些。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
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举报/反馈

教育科学站

23.3万获赞 2.2万粉丝
议教育大小事,分享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咨询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