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日前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有人认为,不干预意味着证监会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又可以嗨了”。其实,不干预指尊重市场规律,是监管“不越位”,但是“不干预”后面还跟着“零容忍”。“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全面理解。尤其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资本市场再被重点提及,提出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更突显出全面理解“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重要性。日前,中国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未来资本市场监管改革围绕九字方针更广更深落地推行。
回溯政策演变,“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首次提出,是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此前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提法是“不缺位、不越位”。如今九字方针的提法更精准、更深刻、更具体,抓住了资本市场建设的“牛鼻子”。
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层面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配套、不连续等薄弱环节,所以“建制度”就是针对以往所说的“不缺位”提出的,其深刻涵义是,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础制度,同时更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从而让资本市场在科学制度和相关法律的框架内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功能作用。
“不干预”就是“不越位”。过去市场监管存在“路径依赖”,总觉得行政指令式的管理方式见效快,简单易行,但是“不干预”再一次明确指出了未来监管思路的变化,那就是减少管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运营,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
“零容忍”尤其值得市场各方高度重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用、信任、信息的基础上的,对财务造假、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等行为“零容忍”是资本市场“强基固本”的良药。以往一谈到加强市场监管,往往认为加强监管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但是最近一段时期,监管机构把对中介机构的“零容忍”也提到了显著高度,这抓住了当前一些市场乱象的病根。
那么,下一步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具体政策有哪些?证监会年中会议提出,聚焦“建制度”主线,将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加快关键制度创新,补齐制度短板。完善注册制制度规则,增强信息披露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审核注册的质量、效率和透明度。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稳妥推进交易结算制度改革。
践行“不干预”理念,将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要以编制权责清单为抓手,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隐形门槛”,进一步整合规范备案报告事项。健全促进行业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机制,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落实“零容忍”要求,要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推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互相支持的立体、有机体系。抓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实施。多渠道、多平台强化执法宣传,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
由此看来,“建制度”的重点是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平稳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实施。而发力点则是统筹好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各项改革举措。着力提升融资端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推进科创板制度创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和稳定运行;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增强市场吸引力、辐射力和覆盖面。在投资端则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加快落地。
对于“不干预”的重点,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着力增强交易的便利性、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
而“零容忍”的工作重点则要放到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的高度去理解。尤其是要加强风险研判,强化对杠杆资金的监测,防范和打击体系化、规模化场外配资,努力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强化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监管,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促进归位尽责。加快推动科技监管落地见效,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